伊斯兰教亦称回教或清真教。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传入本县。胡家庙的拜家、那家为回民村落,以回民姓氏拜姓和那姓命名。回民以畜牧业为主,亦兼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拜家建有清真寺,那家回民前往礼拜,当地汉民称其寺为“那拜寺”。寺前沟道有座小土桥,汉民称为拜家桥。其桥以北为回民,以南属汉民。长期以来,汉回和睦相处,伊斯兰教活动正常。由于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同治元年(1862),关中爆发了震撼西北的回民起义,波及泾、渭、洛河沿岸30个府州县,蔓延甘、宁、青、新等省区。同治三年(1864),回民起义军战败咸阳西撤时,那、拜两村回民随军离去,经三水(今旬邑)至甘肃董志原一带。清真寺化为灰烬。此后,境内回民绝少,该教在本县终止活动。
建国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51年,河南回民林生荣夫妇及子女来本县,在车坞芦子沟定居。1957年,西安回民法志敏来县工作。伊斯兰教活动得到继续。由于人少,亦无清真寺,散班阿訇法志敏曾主持宗教活动,后因法工作调动,本县回民更少,活动趋于停顿。1990年7月人口普查时,全县有4户11人,均住县城,以经营清真饮食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