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存的汉八卦生肖镜考,汉代本县已有道教存在。汉元鼎元年(前116),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建招仙阁;元封二年(前109年),又修建高达40余丈的益延寿观和通天台;选择良辰吉日郊祀天地,祈告神灵,企盼仙人。经魏晋发展,至唐宋,进入全盛时期,境内已有宫、观出现。辽、金、元之际,道教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宗派。全真派不饮酒食荤,不娶家室,为出家道士;正一派饮酒食荤,娶家室,为在家道士。道士修道之地称为殿、庙、宫、观。也是迎神祭神之处。观、台之名大约出现在周时。旧志记汉甘泉宫建筑群中有“宫十二,台十一”。其中观有露寒观、储胥观、石关观、
鹊观、旁皇观、封峦观。封峦观建于寿峰山上,据《甘泉赋》称,寿峰山即三峦山。金时在此建东岳庙,殿宇宏丽、壮观,明代重修。明代,县境内有金大定中改建、明代累修之东岳庙、西岳庙,元大德中修复之扶苏庙,明正德十六年(1521)前,已于原广学宫旧址上修建城隍庙。时县境内还有八腊庙、关帝庙、龙王庙(即铁瓦殿)、公刘庙,以及汉薄太后庙、汉霍光庙、唐汾阳郭子仪庙等。娘娘庙在县西20里泾水上,山麓有庙,庙前有小湫,每逢大旱,远近皆来取水祈雨,奉祀为神。金东岳庙,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又重修献殿3间、正殿3间、寝殿3间、东西廊房16间。
道教活动统一由道会司管理。本县道会司设于南门外保真观。由道官负责编制道士户籍,确定道观准建,任命道长、观主,发放度牒,管理道士日常活动。明嘉靖三十年(1551),在固贤下常社村建真人祠1座。后因战乱,迁址另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增修献殿1座。乾隆十六年(1751),又重修献殿,并增修五圣祠,新建乐楼1座,后皆废。康熙年间(1662~1722),县境内道教宫观3座,一是县治北之保真观;二是润镇街的老君庵;三是东岳庙(清易名真武殿)。康熙三十年(1691),润镇街修建孙真人庙1座,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修大殿3间,嘉庆二十年(1815)又增修献殿3间,其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同治二年(1863)回民起义时,遭兵燹,“神像暴露,风雨淋沥”,至光绪元年(1875)复修大殿,彩绘神像,后皆废。
建国后,道教在本县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