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王家湾乡位于安塞县的最北端,属白于山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 区。全乡总流域面积1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万亩,辖13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89个自然村,1518户,6717人。2004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1450.5万元,财政收入162万元,人均纯收入1773元,人均生产粮436公斤,人口自增率6.2‰。
主导产业 王家湾乡立地条件差、土壤沙化严重,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慢,发展产业比较困难。尽管如此,坚持依靠产业发展经济对改善全乡贫困面貌的极端重要性,所以近几年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外出参观、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鼓励群众发展棚栽、草畜、林果几大产业,目前全乡三分之一的农户或大或小有了自己的产业。
草畜发展 王家湾乡山大沟深,畜牧产业自古以来就是本地群众的优势产业,只是以前完全依靠自由放牧。1999年国家退田还林政策实施以来,经过广泛宣传引导,扭转了在群众中沿袭几千年的以自由放牧为主的养畜方式,开始发展舍饲养殖。一则因为群众有自古以来的养畜传统,二则因为退田还林草以来发展了大面积人工种草,三则因为草畜产业受水源的制约小,所以乡党委、乡政府在分析利弊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主攻草畜业”。近年来,全乡人工种草面积已累计达到4.3 万亩,这其中除了传统的苜蓿,沙打旺等品种外,还适时试种了海盗苜蓿、饲料玉米等新品种饲草,使全乡饲草品种更趋多样化,合理化。全乡舍养羊子4600只,牛200头,鸡3024只。其中建成全县白绒山羊改良基地 1 个,秦川牛良种繁育基地 1 个,西门塔尔牛繁育基地1个。培育起养殖专业村4个,养羊大户77户,养牛大户13户,养鸡大户4户,养兔大户1户,草畜产业覆盖的户数达 610 户,年均产值340万元,仅此一项可为全乡人均增加纯收入350元。
棚栽发展 就全县而言,棚栽业居农业三大产业的首位,但这一产业在王家湾乡由于受土壤、交通,特别是水源条件的限制,所以这一产业在实度扩大规模的同时,重点在质量效益上求突破。从1999年机井试水成功发展大棚以来,截至目前数量发展到了515棚涉及6个村102户417人。但由于群众文化素质低,掌握新技术慢,大棚效益仅能达到全县的中等水平。棚均年收入只能达到4500元左右。
林果发展 林果业主要在巩固原有老果园的基础上,扩大各类杂果面积,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几年来新发展杂果1763亩,并对全乡1100多亩老果园全部实行了高接换头和巧施肥、大改型、强拉技等技术改造。但目前,还没有见到效益。
退耕还林 按照“巩固成果,落实政策,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三个优先”的原则,即优先安排尚未享受退耕还林的空白村、空白户;优先消化超前实施的合格面积;优先解决遗留问题,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圆满完成了退耕还林各项任务。99年以来,完成补植任务53749亩,其中退耕地29527亩,荒山荒坡造林24222亩,今年完成新造林15000亩,其中退耕地2000亩,荒山荒坡13000亩,全乡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8749亩。为了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规划上,坚持无差错原则,实行一张蓝图管到底,在留足2.5亩口粮田基础上,耕地、荒地一次退到位,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地块,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在管理上,严格按市政府出台的种苗管理办法,实行“四证一签”制度,严把苗木质量关,大力推广截杆、蘸泥浆、覆土等技术,确保成活率。在封山禁牧上,采取了领导包片,干部包村、退耕办督查的办法,制定封山禁牧奖惩办法,加大了禁牧封育力度,达到了全面彻底封禁目的。在政策兑现上,我们会同林业部门,对历年来的遗留问题,进行了清理解决,进一步核实农户退耕面积,做好政策街接,同时严格执行“十不兑现”政策,确保兑现工作顺利实施。
农田建设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全乡的实际情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狠抓主导产业开发的同时,乡党委、政府重点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求突破。坚持“围绕村庄修农田,修好农田兴产业”的原则,几年来,在全乡范围内新修农田6700亩, 共争取淤地坝项目资金87万元,新修淤地坝6座,预计三年后,可以为全乡新增坝地面积540 亩。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