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乡位于黄龙县西部的黄土残塬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5公里。东与石堡镇(城关)相连,西与洛川县土基镇毗邻,北靠要先乡,南接界头庙乡,辖区总面积17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0000亩。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69户,6316人。304省道横穿全乡,交通便利,有“黄龙西大门”之称。
该乡地形为三梁一沟,气候属大陆性高山型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乡大力实施“一基两业”发展战略,按照“基础奠基、项目带动、产业巩固、和谐发展”的思路,围绕“产业兴乡、产业富民”的目标,狠抓核桃、玉米等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快、亮点多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达到7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0.34元,人均产粮5541公斤。
一、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核桃产业实现“四个提高” 以建设全市“核桃第一乡”为目标,举全乡之力大力发展核桃生产,大力实施核桃产业发展“1344”工程(以建设全市核桃第一乡为目标,三年内使全乡核桃建园面积达到40000亩,人均核桃收入4000元)。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措施,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使全乡的核桃生产实现“建园规模、建园标准、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四个提高。2007年出现了客商等购、抢购的现象,销售价格一路攀升,每亩平均收益2000元。截止2008年4月,全乡累计建园面积达29215.8亩,效益园13500亩,居全县前列。
玉米生产持续发展,全乡的玉米生产按照“四化”(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机械化耕作、产业化经营)生产经营模式,达到“三高”(物化投资高、科技含量高、产值收益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处于省市领先水平,是全县的玉米生产基地,省内外反响巨大。2007年,全乡共种植玉米4.5万亩,实现总产3.5万吨,突破产值3600万元,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苹果生产稳中有升以海涛果业公司为纽带,积极开拓市场,加强“四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果农的增收。2007年,投资200万元修建的温控冷藏果库,使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乡苹果总产达3500 吨,产值810万元。
畜牧生产实现突破,为巩固维护退耕还林成果,深入贯彻封山禁牧政策,着力建设生态大乡。该乡采取重点扶持大户、典型辐射全乡的举措,在全乡建立养殖示范点和专业村,实现了畜牧生产的突破。目前,全乡共有养牛场2个,养鸡大户1户,养猪大户5户,共有牛存栏2192头,猪2577头,鸡13450 只,实现产值1006.9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乡村面貌明显改变
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统筹乡村发展”的思路,该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实现了城镇环境和农村条件的“两大改善”。近年来,全乡新修村级水泥路2条10公里,柏油路4条30公里,初步形成了以省道304线为主干,辐射全乡的公路网,为群众出行创造了舒适、快捷、方便的条件。通信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固定电话通村率达100%,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达90%。90%的村组人畜饮水工程得到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有线电视已覆盖5个行政村,全乡所有的行政村都建起了村级文化室,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协调推进各项事业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以梁家山市级示范村和锁子头县级示范村建设为突破,从旧村改造入手,着力改善村容村貌。特别是柏峪新村、黄沿新村两个跨乡移民新村的建成和贝坡中省移民搬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使229户898名移民得到妥善安置,极大的推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全乡大力推行村务公开,严格实行“一事一议”,激发了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平安三岔”的良好舆论氛围。按照“一控两降”的要求,加强信访机构和村级网络建设,做到 “事事有交代,件件有落实”,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努力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和覆盖面, 2007年合疗参保覆盖率达95%。积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做到了“应保尽保”。全面启动了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示范点建设,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今后,三岔乡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一基两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基础强乡、产业富民”发展战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力争在2008年使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 元,把该乡建设成为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民更加富裕、繁荣、和谐的“黄龙第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