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圈镇位于县城南,与砖井、纪畔、红柳沟、盐场堡、定边等乡镇相邻。治地距县城2.5公里,是县城的南大门。广22公里,袤13公里,总面积272.9平方公里。辖三友、土桥子、武兴庄、井沟、红庄、马团庄、耿尔庄、白尔庄、张圈、木瓜沟、郑尔庄、小巨滩、王来滩、郑圈、下闇门、上闇门、新墩、薛坬、辛圈、何梁、狼儿沟、马沟泉、石沟、彭滩、田倪圈、石井子、梁圈27个村民委员会,66个自然村。18226人,汉族占98%,其余为回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3人。集镇暂住人口2000人。
一 建置沿革
清置今定边县后,镇属西部为木瓜塘,东部为鸦儿塘,辖地南至油房庄乡的杨老庄和纪畔乡的王原。民国改行保甲后,废塘设联保办事处,区域未变,下辖5保,50甲,每甲10至20户不等。民国25年(1936)废保甲。改乡、村,属城区第四、第五两乡。36年(1947)两乡合置为睦邻乡,治县城马伯仁院内,下编5保,48甲。其中第五保今属纪畔乡。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改属城滩人民公社的两个管理区。1961年析出,新设王来滩人民公社,将原设管理区改制为25个生产大队,93个生产队。1963年迁址驻贺圈村改称贺圈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制为乡,大队改制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制村民小组,规模进行了调整。1997年改乡为镇。
二 经济综述
(一)农业
境内古为牧区,地势低洼,为盐碱草滩。明代中期始兴稼穑。后,因南部山区植被渐遭破坏,镇属井沟、乾沟、赵大沟时有洪水夹带大量泥土下泻。经世累年,沿山一线形成冲积平滩,居民筑堤设墙,引洪漫地,农业大兴。民国21年(1932)三条沟同时大发洪水,冲堤越墙,直至梁圈和北沙畔一带,泥土淤积2尺多厚,盐碱草滩尽成膏腴,1959年秋,上、下闇门、贺圈、王来滩复遇山洪,农业无收。政府资助种子,种冬麦数万亩,次年大获丰收。1965年南山沟坝毁环,洪水漫地1333多公顷,次年再漫近1333公顷,下一年均获丰收。乡民故云:“水漫来年富”,“一漫收三秋”。
梁圈、石井子、郑圈、东、西杨圈、丁寨子、白尔庄、小巨滩、耿尔庄沿沙畔各村,无洪水之利,但水浅质优,宜于开发地下水源,发展农田水利。至2000年,有水地866.67余公顷。
粮食作物品种杂多。中部滩区王来滩等10个村,土地肥沃,旱作农业发达,是全县冬小麦、豆类、葵花的主要产区;南部白于山区边缘马沟泉等9个村,主产荞麦、油料、薯类。经济作物规模种植有名的是耿尔庄的大葱。至2000年底,全镇有农耕地6266.67万公顷,粮食总产500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产2025公斤,油料总产达14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元。
(二)林牧业
境内林业向不发达。1936年群众开始在房前屋后零星栽植造林。大规模的群众性造林则从1952年开始。南部半山区以种柠条为主,连片成带,但多年来收效甚微;中部平原以栽植农田防护林为主。东起彭滩,西至马团庄,南北三五里不等。已形成乔木网框林带。尤以贺圈至马团庄一段为最;北部沙漠中,东西20多公里栽植防风固沙林带,乔灌木并用,基本已形成一条绿色长城。至2000年,全镇成林面积计2600公顷。
畜牧业生产,近30年来总的趋势是大牧畜和生猪逐年增加,羊子逐年减少。1962年有驴、马、牛、骡2448头(其中牛943头,马97匹),1985年3829头(其中牛135头,马55匹),70%是毛驴;羊子1962年为1.6万只,1985年为0.8万只,至2000年,全镇有大牲畜计3800头,羊子0.7万只。
(三)乡镇企业
明清以来,贺圈多出富商,但大都立商号于县城。1961年村办企业只有土桥子、王来滩等几处开设多年的土榨油坊。70年代,公社、大队,才开办起农机厂、农场、砖厂、米面加工厂、养蜂场等数处,但均无大的经济效益。1981年后,个体烧砖户成批增加,计约300家,尤以彭滩、上闇门为最。到2000年,小砖窑星罗棋布,大型机砖厂建设方兴未艾。县城用砖多来自这里,经济效益可观。近年来,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十里文明长街已与县城衔接,镇村企业发展为12家,个体工商户133户,从业人员317人。梁圈、元墩子、海子坑联户办沙场,解决了县城建筑用沙。孔庄、闫塘、梁圈三油区辐射全境,储量大,油质优,已成为全县石油开发的新热点。随着307国道的拓宽,程控电话的开通,联县扶贫水三的建成及城市电网的改造,北起城南,南接彭滩的大集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贺圈集镇成为全县经济开发的重点。
三 文教卫生
镇设中学一所,名贺圈中学,与镇政府毗邻。占地2.33公顷,有教学楼1座,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800名,教职工108名,1995年,为解决建校资金不足,校长齐广利大胆创新,招商引资,创办校办企业“三边三轮车厂”,是迄今为止本县最大的校办企业。其所产的农用机动三轮车曾畅销陕、甘、宁部分县市。1998年,该校又新愎微机室,电脑25部,配专业教师指导,师生皆可上机学习。
镇学区现辖小学34所,其中完全小学9所,教职工178名,在校学生3580名,入学率98%。镇中心小学有3层教学楼1座,设教学班13个。
有镇办医院1所,医护人员8名。开办个体诊所30家,个体医生60名。
四 古遗址
t一)长城
境内有长城3道。呈工字形。一道从北而来,经县城、郑圈、刘圈、蔡圈、下闇门、上闇门至乾沟口,全长8.5公里,有墩台17座,明代所筑;一道从杨马场入境,经梁圈、石井子、瓦碴梁出境东去,全长11华里,有墩台6座;一道西起下闇门,经彭滩、石井子至瓦碴梁,俗称旋边墙。西墙与旋墙土层在6厘米~8厘米之间,夯窝直径20厘米~25厘米,排列整齐;东墙土层在8厘米以上,夯窝较大。遗迹均存。
(二)土城寨
牛营城,在乾沟口的井湾与薛坬之间,明时筑,今废;
木瓜寨,在木瓜沟口,明时筑,残迹尚存;
郑尔庄寨,在郑尔庄,有东西两寨,清时筑。东寨主陈姓,今寨已不存,西寨主张姓,寨迹犹存;
丁寨子,在丁寨子村,明时筑,“文化大革命”中废;
李寨子,在梁圈北,始建无考,早已不存;
彭滩寨,在彭滩村,相传为明代远东总兵李荣家宅,遗迹不存。
(三)古道
清代前的东晋太西甘凉商运大道,东从石沟入境,经彭滩、上闇门、郑尔庄、马团庄、红庄出境,西去红柳沟镇二道沟出县。这不仅是一条繁华的商道,而且还曾用于军事。唐萧宗在灵州登基后,郭子仪、李光弼带兵从此道东去平息安史之乱。相传,此路开拓于秦朝。为北方东西直道之一。
(四)长城关地道
相传,下闇门长城下曾有一条地道。民国年间丁俊生等人进去探察,每一长城墩台处置一出口,可以至墩台高处。地道内有水井、仓库、住室,洞究竟多长,今无人可知,后被洪水淹没。据说,明时蒙骑滋扰,近民皆进洞隐避。
(五)赵武德将军墓
1976年春,武兴庄农民在村东山里耕地,牛踏开一穴,经挖掘,为一古墓,墓门口有券石,上书“赵武德将军墓”。墓穴宽大,可容十数人在内活动。棺置墓中,为六块整体板。衣着清代官服,手取为粉末(赵武德21岁为京都武官,22岁充宫廷侍卫,24岁辽东大将军,战殁于阵),后未敢大动,仍以土掩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