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况
白泥井镇位于长城以北,与定边、砖井、海子梁、周台子等乡镇和内蒙的鄂托克旗相邻,广16公里,袤25公里,面积255.7平方公里,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外延交界,为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风沙区。除中部地表呈微碱性土壤外,其余皆为流沙覆盖。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9℃,1月份平均气温-8.8℃,7月份平均气温22.3℃。晚霜期4月底,早霜期9月中、上旬。无霜期130天左右。平均年降水量340毫米左右。风多雨少,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冬末春初,即起大风,一直到立夏后,风方渐小。镇治地距县城54公里,土石路面。
政区沿革
清代以前为蒙古牧区,清乾隆八年(1743),朝廷以“归耕”由,准许边内汉民出边垦荒种地,其因是蒙古人渐次北移,汉民渐次移徙定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边教案”发生,依照《宁条梁和约》鄂托旗赔偿洋人命价银无着,遂将包括白泥井在内的东西百余里一绺土地抵押给洋人,蒙陕两方均无主权。20世纪初,榆林、神木等县不少人以兵荒马乱,无法生计而大量迁来。教方以入教为条件,允许居住,并给轻租种地的优惠。民国后,因循民族习惯与生产方式,归划属陕。但陕西仅虚应疆域,而无统辖的实质。
民国3年(1914)教会在白泥井建天主教本堂,曰西堂。13年筑土寨,以保障传教士的安全。1945年安边解放置县。白泥井划入并设区。辖域包括今海子梁全乡和周台子的公布井、金鸡湾在内的6个乡。1949年安边县并入定边,白泥井建置不改。1953年,六乡公布井改属十一区。1958年,二乡东堂、三乡梁湾(今海子梁全境),划归种羊场。一乡西堂、四乡圪丑、五乡白刺湾合并成立白泥井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制为乡,1997年改乡为镇。辖衣食梁、高荣阳庄、二道梁、营盘壕、先进、白刺湾、场子壕、红石梁、寨子、兔蒿峁、圪丑、北畔、鄂包梁、明水湖14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2116户,10282人,非农业人口16人。暂住人口1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人。
三 经济综述
农业因气候条件制约,需数次翻种。全镇地势低平,地下水浅,宜挖小型水库、水井。60年代开始兴修水地,主要种植青稞、大麦,也种韭菜、芹菜、胡萝卜等;7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杂交高梁;80年代种大麦和回茬糜子,至90年代后,春小麦、覆膜玉米,油葵成为水浇地的主要作物,且产量稳定。油料作物主要是麻子、胡麻、油葵。至2000年底,全镇有农耕地3866.67公顷,其中水地1733.3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8%,配套机井418眼;粮食总产720万公斤,平均每公顷产2430公斤;油料总产62.6万公斤。镇属14个行政村全部通电,有农用车、三轮车720辆,摩托车352辆,电视,家用电器趋于普及,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
属地过去水草丰茂,历来为畜牧地区。20世纪20年代,南部、西部长着茂盛的沙蒿、莠子、水草、白草,牛羊入内,无风不见。中部和北畔的席蓟高大茂密,杆粗高达3米。碱壕以北沙漠则是沙柳、毛柳、柠条等灌木丛生。沙丘隐而不露,后垦荒种植,过度放牧,砍伐燃料,短短20多年,破坏殆尽,南部、西部沙蒿几乎绝种,其他草亦由几尺变成几寸,中部席蓟全毁,沙漠内灌木稀有。北圈席蓟到80年代,亦大部死亡。随着草场的恶化,畜牧业发展亦渐缓慢。近几年来,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护草工作。种植牧草的主要品种是苜蓿、草木栖、沙打旺等。营盘壕李坑小村21户农民种草50公顷,全部围网管护。至2000年底,全镇有林地1200公顷,其中果园186.67公顷;种草1000公顷,拉网管护750个。
草原的衰退,导致了场畜数量的下降,骆驼稀少,存少量场牛,羊只由大群变小群。近年舍饲,家养畜增加。第一是毛驴增多,现有大家畜总数中,毛驴占2/3以上,其原因是毛驴管理方便,饲养条件低,既可役使,又可繁殖。第二是生猪增多,平均每户1.55头。70年代曾要求每户至少养猪两头,有时每户连头也达不到。随着粮食的增多,生猪饲养量上升。第三是鸡、鸭、鹅、兔增多。至2000年有大牲畜2100头,其中,驴1400头,骡700头;羊子1.8万只,其中绵羊0.95万只;养猪3200头。改革开放前乡办企业有供销社、综合厂、林场、盐业队、兽医站、经济开发公司等单位,年产值可达4万元。综合厂由水泥井管厂发展而成,可打井、制井管、修理机械,亦可制造简单机械,有汽车、拖拉机,可运输,并办粮食加工车间,至90年代后,多数被个体承包或购买。如今,个体工商企业遍布全乡、有粮油加工、油房、醋房、豆腐坊、机械修理、电器修理、缝纫、理发、各类商店等计105家,注册资金达158万元,从业人员382人;有乡镇企业4家,年产值220万元,实现利税25万元。
白泥井紧靠内蒙,临近宁夏,又是县北经济、文化中心,自民国年间起,每年七月都要举办骡马大会,蒙民届期吆来大量牲畜上市,山西、河南及本省关中、延安买客云集。近年来,更是盛况空前,除牲畜外,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十分丰盛,交易数倍于往昔。农历一、五逢集,小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买卖兴隆,交易颇丰。
镇内有丰富的原盐资源,探明储量为300多万吨,目前已全面开采,定边盐化厂明水湖分厂,年产食盐达千吨左右。
四 文教卫生
白泥井从本世纪起,人口逐渐增多。1914年,由教会主持,办起第一所学校——西堂小学,后又办圪丑、场子壕小学。1949年以后,设文化馆,学校逐渐增多,达到每个大村都有一所学校,西堂除公办学校外,还有民办小学。1969年西堂小学设中学班。1975年设高中班,圪丑、衣食梁、营盘壕办戴帽初中班,时有学校18所。1979年后,随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全面实施,社办完全中学取消高中班。初中兼收海子梁、周台子两社学生。至2000年,镇设初级中学一所,有教师40人,在校学生788人;学区辖小学14所,有小学教师89人,在校学生2166人,入学率为98%。
新中国前,教会曾办简易医疗室,1953年政府正式开设医疗所,后改地段医院,现有X光机、手术床、产床、麻醉机、无影灯等医疗设备,一般疾病均可治疗,一般手术亦可施行。有个体诊所15家,个体医生17名。
白泥井为天主教区,教规简单,不同于佛、道诸教,一般起房盖屋不择吉凶,不忌土旺。凡婚丧喜庆等事宜,均不择时选日子,亦不忌吉凶,以方便为是。
群众的生活习惯与蒙人相似,嗜砖茶、炒米,喜乳酪、白酒。来人待客,饭前饭后,必备茶水,讲究一点,还需备炒米、酥油、糖、奶渣,喜吃大块肉,饭馆里炖羊肉小有名气。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