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头楚尾”的白河县,人们总在传颂着一位普通农民的故事,提起他的业绩,那真是有口皆碑。他,就是被国务委员陈俊生称之为“今日愚公”的白河县城关镇胜利村村民高远璋。
——名副其实的“拾粪状元”。人们最珍惜也最难忘怀的就是历史。说起高远璋,人们自然忘不了那苦涩的六十年代初,贫困、饥饿与灾荒侵袭着整个秦巴山区。曾从事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高尚职业的高远璋,目睹山区的贫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辞去城关小学执教的工作,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胜利村。36岁的他,不相信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百姓。
然而,现实要比他想象严酷、复杂的多,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粮食既缺水又缺肥。看到这种状况,他主动请缨到城里挑粪。就这样他在这弯曲的崎岖山路上 挑了整整十九年大粪,磨破了几千双草鞋,行程30余万公里,为集体担回了60余万公斤大粪。一担担金子般的大粪使集体粮食有了稳定收成,也为他换来了“拾粪状元”的称号。
——远近闻名的“修地大王”。国家实行土地承包政策后,面对承包的几亩石地,他的心颤抖了,年近花甲的他焕发了青春,决心向乱石宣战,向荒山要粮。整整三个春秋不停歇,硬是把那块乱石梁子地改造成了4亩8分石坎水平梯田,亩产由原来的100公斤上升到400公斤,总产达到了承包前的4倍。修地使他尝到了甜头,他又一次次转包别人的责任地来修理。10年时间里,他以愚公般的精神,年年月月,挖山不止,造地不休,带着呆傻的儿子,共投工7200个,砌起了平均高3米长1000余米的石坎,修地18.6亩,将昔日只能产粮1280公斤的坡石地变成了产粮过万斤的沃土良田。县上年年将他评为优秀党员,还特地授他为“修地大王”。因此,省政府授予他“老有所为精英奖”,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群众心中的“建园大户”。日月流逝,星移斗转,高远璋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生活刚有转机,老伴却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他在万分悲痛之余,触摸着各级组织授予他的荣誉证书,便将对老伴的思念转化为带领乡亲致富的信心。于是,他在本子里写下了“皓首丹心不坠青云志,华发童颜总怀壮志心”的话语,便默默扛起锄头上山了。
做为教师出身的他,懂得科技和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曾在修田造地之时,他就想好了治理荒山的计划。他首先选择刺槐绿化了自己的15亩荒坡。然后用10亩刺槐换取了别人的20亩荒山继续绿化,栽植了一万余株剌槐和1000多株油桐,并在房前屋后栽植红椿、泡桐、榆树等1000余株用材林,既美化了环境,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他的感召下,全村600亩荒山全部得到绿化。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他想到山区致富在山,希望在山,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林茂粮丰。他在一份杂志上看到,发展水果可让山区致富的一则消息,当即买了600株梅子栽到地里,谁知一夜之间被偷得一株不剩。为此,他不但没生气,反而欣慰地想到了乡亲们的需要,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从此,他先后从湖北、四川、山东等地购回了不同类型的果苗2万多株,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建起了柑橘、桃子、葡萄、花椒、板栗、杏子、樱桃、苹果等八大果园,面积达25亩。同时,先后帮助群众购回果苗1.3万余株,无偿为贫困户提供果苗3000余株,带动全村177户都建起了林果园,仅此一项户均收入过千元。因此,九二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九五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与时俱进的绿色使者。进入二十一世纪,种粮可以解决温饱却不能带来富裕。当政府倡导种植黄姜时,他主动带头种植了2.8亩,为附近村民开了结构调整之路。但看到村民们满目的凝惑和迟迟不见行动的抵触情绪,他着急了。为了解决群众的观念问题,带头只是一个方面,想到这里,他又凭着曾经执教的经验和坚持为群众义务读报的经历,将1998年以来引导农民打开富裕之门的黄挎包,装上他日积月累的相关资料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从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上开口子,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村民雷应红因工伤失去双臂,在生活陷入困境,曾几此轻生念头之际,被高远璋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除在经济上资助他外,还经常帮他出点子、想办法,终于使他脱贫致富。当他看到高远璋自己种植黄姜又动员别人时,满怀信心将3亩耕地全部种植黄姜,当年收入6000多元。
双目失明的曹金友因缺劳力缺资金,家庭十分贫困,高远璋又将自己修好的1.2亩梯地和8亩治理好的承包林转赠于他,又多方协调种子和资金,帮他种了1.3亩黄姜,现老曹不仅过上了富裕生活,而且还盖起了楼房。
2002年,当高远璋从《安康日报》上看到了市委作出的“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的发展战略后,现已年近八旬的他顿时热血沸腾!绿色,于他而言,就是一生坚守的信念。尤其是他得知白河县十二次党代会上确定“经营绿色、产业兴县、建设绿色白河”的发展思路后,更使他信心百倍地面对生活。于是,每到农历十五前后的夜晚,他就带着几十本分门别类的剪报和从省、市电台中收听到的农村政策和致富信息,为群众义务读报,送去任何物质都不可代替的精神食粮。据统计,他在十五年时间里,自己出资证订各类报刊10余种,花费资金达3000余元,共义务读报1000余场次,为群众提供信息2800余条,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为群众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他的带动下,现全村黄姜留存面积达420亩,桑园面积已达270亩,年产蚕量达170张,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山村呈现出绿意盎然,山清水秀的新面貌。高远璋自此又在群众心中摘取了“绿色使者”这一桂冠。
如果说一个人的奉献是渺小的,追求是有限的,那么,它留给后人的智慧和启迪将是无限的。在高远璋这位普通农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山区 的希望,他人生的立志给山区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启示,他那崇高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山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