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县令、县丞、县尉、主簿中,有后为西汉光禄大夫的王尊、东汉太尉段颎、西晋中书令潘尼、武周中书令崔元晖、中唐诗人韦应物、北宋名将种师道等一批志士仁人,修举政教,役志养民,为本县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
纵观历史,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4番。粮食亩产过吨;畜禽业远近闻名;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9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全民文化科技素质居于全省农业县前列。但横向相比,却远远落后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大潮的形势,仍然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20多万农业人口,有粮吃、少钱花,温饱有余,富裕不足。根本原因,一是粮食产量虽高,但从严格意义上分析,是用高投入、高成本换来的,产出效益不尽人意。二是县办工业起步迟,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不高。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尚无一家,现代化大型设备几乎没有,设备陈旧,机制不适,经济增长缓慢,发展速度和人均产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上交税利占不到县财政收入的10%。三是乡镇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效益差,对县财政的贡献,仅好于县办全民、集体企业。四是由于县办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力缺少就业门路,加之长时期的农业经济,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冲破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束缚,依靠土地,满足温饱,怕担风险,不敢闯大业、致大富。五是虽实行计划生育,但人口仍然增长过快。1949~1995年,全县人口增长14.6万,人均耕地减少3亩多;粮食总产增长10倍,人均粮食仅增长3.1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0.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7.8倍;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费比1965年增长21.8倍,但基础设施仍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过量增长的人口,困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史实证明,工业经济发展的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工业经济的发展又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没有雄厚的农业经济作保障,工业及其它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将会使社会财富呈现最大幅度的增长。国民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如果不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部分就会被过量增长的人口消耗掉。因此,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重工强农,兴商富民是振兴本县经济、改变财政穷县的根本出路。22万勤劳、智慧的高陵人民,极应振奋精神,扬长补短,开拓进取,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全方位的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革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促进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鼓励和支持私营、联营、外资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质量,实现超常规发展;强化农业,依靠科技和管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减少投入,加大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从本县农业发达、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优势出发,依托西北工贸、科教、旅游中心城市西安,把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城郊型经济推向一个新水平,创造出史无先例的业绩,描绘出前所未有的图画,使更加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新高陵屹立于关中腹地,泾、渭之滨。
高陵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全县辖4镇6乡,88个行政村,74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9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950人。总人口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万。高陵县辖4个镇、6个乡:鹿苑镇、通远镇、耿镇、泾渭镇、崇皇乡、湾子乡、榆楚乡、张卜乡、姬家乡、药溪乡。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