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宁强人民勤劳勇敢,质朴好义,嫉恶如仇,富于革命精神。早在明朝初年,有田九成据马面山揭竿而起的壮举。明末李自成,清代白莲教女帅王聪儿,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以及民国初叶红灯教组织的“汉邑保安军”都曾转战宁强。宁强人民箪食壶浆踊跃支助,风起响应。光绪年间的燕子砭教案震惊中外,6义士慷慨赴难,更显示出宁强人民不畏强暴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本县许多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探索追求,前仆后继,写下可歌可泣的史页。1925年本县籍革命先驱王朴公为宁强最早的布尔什维克,参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聆听毛泽东的教诲。1926年,共产党员陈锦章从上海回到宁强,在大安建立陕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大安小组。次年建立中共陕南特委,宁强人刘甲三就任第一任书记。1930年8月建立陕南第一个中共县委——中共宁强县委。县委发动农运,组织“红军之友社”,在宁强的山山岭岭播下革命火种。1935年红军解放宁羌,劳苦大众抛家舍业积极投身革命,仅仅3个月参加红军有名可查的达684人,在本县惨遭杀害的就有170多人。8年抗日战争,本县人口不足14万却有12112人走进军营,大部分战死在抗日疆场。解放后从1954年到1990年,又有5400余名青年应征入伍,为保卫祖国慷慨奉献。
本县地域偏僻,历史上地瘠民贫,文教事业极度落后。虽然早自宋代县内即有儒学之设,清代个别地方官对文教也较注重,先后建立振文书院、汉源书院等,但终归人民贫困,难以为学,故能登科第者寥寥无几。20至30年代,本县一些有志青年纷纷赴外地求学,把新文化和新学制带回家乡。加之抗战初期,一些流亡教师从沦陷区来到宁强,给宁强文教事业带来有限生机。解放前夕,本县有初中两所,小学51所,在校学生3200余人。经过40多年的曲折发展,迄今,全县有完全中学5所,初中56所,小学629所,在校学生56190人。截至1992年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991人,中专1950人。成人教育亦初获成效,经过考试,职工中有2000余人分别达到初、高中文化程度。1990年全县总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5251人,占4.65%。群众文化、图书、文物、广播、电视、文艺创作等文化事业,解放后得到空前发展。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县剧团、工人俱乐部。乡乡都有文化站,公私电影放映队50余个,遍及高山远村。有线广播早成网络,成为宣传时政、交流经济信息和建设经验的重要媒介。全县卫星电视收转站23座,电视差转台5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2%。新的娱乐形式绚丽多彩,方兴未艾,形成以文促商,以商兴文的活跃局面。
随着人民文化的提高,生产的发展,“科技兴宁”已成为宁强人民的共识。现有天麻、木耳、食用菌等科技研究所4个,科技人员4193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者460余人。在天麻人工栽培、山地牛改良、食用菌高产栽培、飞播林管护等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有20余项获各级奖励。
1983年,本县卫生事业被列入陕西省三分之一重点建设县,医疗卫生系统的基本建设、设备、技术都有显著进展和提高。1989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3个,其中国营县、区卫生机构14个,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8%以上,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形成。在职卫生人员由1950年的7人发展到1989年的529人。病床由5张增加到441张。天花、梅毒、地甲病等已彻底消灭。其他传染病、地方病基本控制。计划生育大获成效,1992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6‰,计划生育率上升到97.2%。全县人均寿命已由解放初的36.5岁延长到1988年的65.4岁。
宁强县地当国家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之东端,关隘险要,风光峻丽。沿途有金堆铺、金牛峡、五丁关、飞仙铺、牢固关、西秦第一关、七盘关等名胜古迹。杜甫、李商隐、陆游、文同、王士祯、何绍基、魏源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罗章龙等文人政客多有题咏。古汉源有《禹王碑》摩崖,8个古字光怪陆离,至今犹为待解之谜。新汉源风光奇绝,为难得的自然景观。禹王宫旧址前古桂形若华盖,金秋花发,十里飘香。阳平关是蜀汉伐魏、南宋抗金的古战场。子龙山巍然屹立嘉陵江边,据传是三国赵子龙安营扎寨的地方。鸡公山下则是南宋名将曹友闻抗蒙殉国之处。阳平关西3公里的擂鼓台是我国第一个中央直辖县——三泉故县遗址,城垣留痕,三泉宛在。沿江而下,不数里至龙门三洞风景区,清学者魏源称:“天下洞壑之奇莫过于此!”北宋以来的文彦博等名人显宦多有题记刻石。现存有北宋苏东坡之族孙苏在廷撰书的《龙洞记》石碑1通,文书双绝,乃县中现存最古的文献。宁强县城曾是闯王李自成、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等农民革命领袖转战过的地方。1935年红四方面军陕南战役首先在此打响。隔玉带河相望的东山观,是当年徐向前指挥部驻地,古柏森森是凭吊革命先辈丰功伟绩的标帜。红军在宁强錾刻下许多闪光的石刻标语,现存10余通,陈列于县文化馆,是革命传统教育不朽的教科书。县城东5公里的古城,是唐初嘉牟县城故址。本县还有许多唐宋名刹,明清古建,玲珑宝塔,典雅楼观,多毁于“文革”浩劫之中。然山川常在,风光不老,遍布县境的雄关古栈,幽洞龙潭,奇峰秀水,嘉木翠峦,是可望开发的旅游资源。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宁强这个经济落后而蕴藏丰富的低中山区县,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变化,治乱兴衰,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所变化。特别是解放后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宁强人民在残破的废墟上崛起,在曲折的道路上奋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赫赫业绩。而今,宁强人民不再是鸠形鹄面,衣着褴褛,呻吟在饥寒交迫之中。绝大多数人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各种考究家具、高档电器也渐入寻常百姓家。宁强人民从实践中深深领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宁强人民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对告别贫困奔小康,全面振兴城乡经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宁强新天地,充满着希望和信心。广大干部充分意识到任重道远,决心不负人民厚望,开拓进取,做富民富县的带头人。县党政领导有理想、有智慧、有魄力,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正在和继续冲破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和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观念;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自身成功经验,发挥当地潜在优势,从山区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陕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开放的热风,已在秦巴腹地、万山丛中的宁强兴起。宁强人民正乘风破浪飞向更加繁荣、昌盛、文明、康乐的明天。
全县总面积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水田6.6万亩。总人口33.96 万人,其中农业人j口30.55万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近千人。辖2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超过2万人的乡镇有6个,其中3万人以上的2个,低于5000人的乡5个。宁强属中低山区县,北属秦岭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属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县委、县政府驻地海拔800米。毛坝河镇三道河九垭子主峰 海拔2103.7米,为全县最高峰;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海拔520米,为全县最低点。宁强是汉江发源地,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68亿元,财政总收入7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
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地形多呈“V”形构造,最高海拔2103.7米,最低海拔520米,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个地貌类型。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