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本文所称文化取其广义。茶文化也应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自然包括茶叶种植、制作、科研、经营在内,而重点依然是文化。狭义的茶文化则主要是指人们与茶密切相关的精神生产领域,包括神美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民间习俗等多种成份。概括地说,茶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茶为客观载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茶文化是“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这大概是比较科学的解释上。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
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
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 ·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 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艺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和水平。民歌如《顺采茶》、《倒采茶》、《春到茶山一片新》、《喜采春茶把歌唱》等,在群众中都曾广来传唱。诗如清朝的“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已被广泛引用。又如《紫阳茶话》(作者张宣强,发表于《陕西日报》),《茶山作证》(作者曾德强,发表于《现代人事》)都曾产生较大影响。书法如贾平凹题写的“茶中极品”,以及名钟登舜书写的关于紫阳茶的条幅,都受到行家的高度评价。邱永锡、朱清树等人的一批反映茶山自然景观、加工工艺和营销的摄影作品被刊印在书籍,报刊、产品包装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7、科研成果 在紫阳茶科学研究方面已有一大批成果问世。例如,陈静毅、梅紫青等撰写的不少论文,已在国家、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或报刊上发表,程良斌等人主编的《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以紫阳茶业为重点)等志书,已公开出版发行。特别是80年代初以来,随着紫阳茶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发现和富硒茶保健作用的研究、鉴定、宣传、推广,紫阳茶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是紫阳茶文化最具特征 的基础。
虽然紫阳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地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然、自发、无序、浅层的形态,没有作过专门研究,因而也谈不上发展,胃的甚至面临消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紫阳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发展、弘扬,使它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分支或重要组成部分。
三、紫阳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
什么是制茶?丁文的《中国茶道》关于“茶艺”是这样解释的:“茶艺是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为一门艺术。”那么,紫阳茶艺应该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从采摘、制作、冲泡、品饮、保鲜等方面予以审视。
在采摘上,细采精采,切忌“一把抓”,以保持形状的完整。
在制作上,以手工为佳,炒茶用柴火或电能,忌用煤炭火。哂青、烘青、炒青各具特色。
在冲泡上,取水用活水,最好是山泉。自来水因为加了别的东西,对茶的原味有一定影响,泡茶的水温以沸水为宜,让壶嘴与茶杯保持一定距离,体现一个“冲”字,冲得茶叶在杯中翻滚。冲泡后吹去浮沫,盖上几分钟后饮用。有的则先冲半杯,泡到一定成色,再续水加满,大多讲究茶叶是否“打水”——较少的茶叶可泡出较浓的汤色。
在品饮上,要细品慢啜以,一口一口地咂咪,往往是第二杯味道最好。贵在一个“品”字。“品”字三个口,可以理解为三品,之后才吃出味来;也可理解为品茶最好要有三两个志趣相投的知己,品茗闲话,自得其乐。通常是客来现泡,不是在大茶壶里泌出来的。茶冲泡后即刻双手捧给人,待客人喝后,赶紧添上。很多紫阳人喝茶讲究“口劲”,即茶水要“酽”,一杯茶七分茶叶三分水,苦极之后是满口生香,喝得通体透爽。讲究喝热茶不喝冷茶,喝新鲜茶不喝隔夜茶。
在保鲜上,紫阳人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方法,或用双层塑料袋密封,或用皮纸包裹,或存于冰箱之中,或在茶叶里加放苹果、香蕉之类,使之注入一种香气。还有自制的桂花茶、菊花茶、姜茶、糖茶等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
对紫阳茶艺,应加以规范和引导。对传统习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渗入茶艺之中,力求使其体现出朴素、清静、礼仪的精神实质。
1、朴素 有两层含义:物质上的朴素和感情上的朴素。就总体而言,在所有的饮料中,茶是最廉价的,在感情上也是取易为人们接受的。请你喝茶比请你去餐馆嘬一顿显得更平易、更随意、更融洽,绝无拉拢腐蚀之嫌。
2、清静 茶性宁静清雅,质朴致和,淡泊去欲。饮休既可提神醒脑、消除疲乏,又能补充水分、获得丰富的营养。贾平凹1994年来紫阳为一位文友题写一联“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这道出了一种精神境界。在浮躁、喧嚣的当代社会,许多人寻求清静,这便是一种文化层次的精神追求,清静是福。我们可以沏一杯茶,闹中取静,修身养性,干自己要干的事,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学问,忘却名利,忘却一切纷忧。在宴席上也应大力提倡以茶代酒。
3、礼仪 以茶等客,更多的成份是表示一种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客敬茶,送客赠茶,是礼仪之一种。这种礼仪在紫阳最为典型,是一种美好的值得发扬光大的礼仪。通过茶来陶冶情操,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平和,净心高雅,珍重友谊,这也是儒家学说的主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一般说来,佛家饮茶为明心见性,道家饮茶为契合自然,而儒家则以茶交友,以茶雅兴,以茶养廉,以茶提倡友谊与和谐。这应是紫阳茶人的主旨。
四、弘扬紫阳茶文化,实施名牌战略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然带动文化发展;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也必将促进经济发展。发现、挖掘紫阳茶文化,是为了弘所紫阳茶文化;弘扬紫阳茶文化,目的是增加紫阳茶的文化含量,使之更有文化底蕴,更有美誉度、知名度,成为全国的名牌产品,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在历史上,由于“茶马法”和地处西北自然因素,紫阳茶叶在产销上曾出现过两次昌盛时期。后来,由于外地交通条件改善,茶叶行业竞争加剧,紫阳茶叶市场出现萎缩,虽然拓展了东北,北京等一些新市场,但在传统市场——西北地区销量大为减少,80年代在西安占茶叶销售总量的20%左右,现在却只占到10%左右。西北其它各省区的销量也呈下滑趋势。这说明紫阳茶主宰西北市场的地位已经动摇。现在的紫阳富硒茶生产还存在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和批量小的问题;还存在执行技术标准不严,品牌杂,只有“鸡”没有“凤凰”的问题。总之,作为全国名牌产品,紫阳富硒茶在产量、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都还有较大差距。
紫阳富硒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全国第一个通过科学鉴定的富硒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知名度,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应该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对紫阳茶无污染,富含“生命火种”、“抗癌之王”硒的特质宣传得不够,茶叶的整品牌形象还没树立起来,经济与文化、商业与文艺还没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实施名牌战略时,特别应该注意在茶文化上做文章。
1、把紫阳富硒茶造成为一种“文化茶”
紫阳县关于茶业方面的文学和音乐作品丰富,其它体裁和品种的作品较少,它们是紫阳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又促进紫阳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是一种雅事,发展为茶艺、茶道,则更见高雅,热心此道者则更是文化人。文人在此道中获得身心愉悦,必然会以他们的笔记之、歌之、咏之。这样,文节就成了茶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不可缺少。文艺对茶文化发展的作用是:第一,互为作用,茶文化的发展必将促进文艺的发展;反之亦然,譬如茶馆里说书的、唱曲子的艺人能提高茶馆的文化品味,使生意更为兴隆。第二,文艺可以对茶文化起到一种宣扬、弘扬和记载的作用;第三,饮茶是口舌之福,有了茶文化就变成一种精神享受,而文艺则加重了精神享受的成份。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地说:关于紫阳茶业的文艺是紫阳茶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动了紫阳茶文化的发展。
因此,应鼓励广大文艺作者以茶业为素材,进行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音乐、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创作,对精品进行重奖,使紫阳茶增加文化含量,借助文艺作品及其载体广泛传播,流传后世。茶叶企业应该增强文化意识,投入一定的资金鼓励繁荣“茶文艺”。
2、紫阳茶艺要抓住本土文化的特点
茶艺有“四要”:精茶、真水、活水、妙器。紫阳茶艺要继承传统。跟随时代步伐和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体现紫阳独特的地域文化。此阳茶艺的程序要规范,大体是:置具,生火,烧水,置茶,冲水。对这些程序,要根据环境和经济条件而操作,既要讲究,又不能苛求,更不能拘泥于陈规陋习。
紫阳本土文化有两大特点:即民俗与民歌。也可以归结为民间文化,因为民俗和民歌都
属于民间文化范畴。
民俗,除过前面提到的关于制茶、烹茶、饮茶的某些习俗之外,还有许多东西恐怕已经失传,需要我们去挖掘、整理、发展。茶宴和茶话会就值得重视和研究。茶宴在紫阳民间叫做摆茶食,有糕点、水果、瓜籽、清茶,形式跟茶话会差不多。一边小吃,一边慢饮,一边清谈,十分从容和随意。在当今社会,我们完全可以用这种形式以茶会友,联络感情,获取感情,获取信息,办理公务。“官场”上的有关宴请,选择这种形式就很好,应该建设茶艺馆及茶艺表演队。提倡公宴和私宴都到茶馆去,既清雅,又无腐败之嫌,群众也会接受,这样,紫阳茶艺就能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展现。
由茶艺形成的中国茶道有四个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紫阳应取世俗茶道和雅士茶道,因为它们的茶人主体分别是大众茶文化圈和文人茶文化圈。
紫阳是民歌之乡。茶乡和民歌之乡常是相提并论的。紫阳民歌有关茶的不在少数,应该专题整理、加工、演唱、办专题晚会、录制磁带、光盘。总之,应动用一切现代化手段,让紫阳茶歌和紫阳茶相得益彰,宣传和发展紫阳茶艺。
3、要搞好品牌形象设计和广告宣传
对产品品牌形象设计,要综合体现出紫阳富硒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的特色,规范名称商标,规范形象标志。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广告宣传,在保持和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缺硒地区新市场。
特别应该注意借助名人宣传紫阳富硒茶,一曲《太阳岛上》,使哈尔滨成了旅游热点;毛泽东“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使普通的武昌鱼成了名鱼。全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题写的“开发富硒紫阳茶成为全国人民健康服务是紫阳县义不容辞的责任”。著名作家贾平凹为紫阳富硒茶题写的“茶中极品”、“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尝品紫阳茶”,已经和将会进一步提高紫阳富硒茶的知名度。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名人效应,采用新闻、广告等手段大力传播。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182616467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