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 建国前,乡宦、绅士、富户多穿长衫、夹袍或马褂、皮袄,质料一般为丝绸及上等布匹。中等人家,一般为家织白布染色做衣料。春、秋、冬季染以蓝、黑、青色。广大穷人,四季衣衫烂褛,破棉袄穿至四月;少数人无棉衣、无被褥,睡觉“冲壳子”(即钻到包谷壳堆内)。建国后,人们衣着条件改善,男女多穿蓝、黑、灰、黄色中山服、干部服、军便服,质料一般为机织布、涤凉、尼龙布等。80年代后,西装革履、裙子流行,款式新颖,男青年多有穿花色衣服者。质料多为毛呢、化纤布、丝绸等。农村仍以黑、蓝色机织布为主。
食 境内农村四季以米、面、包谷、黄豆、洋芋、红薯为主。中等人家一日三餐,有的食米饭,以面条为菜。喜以大块肥肉待客,客宴甚丰,每必劝酒至醉。婚娶喜事招待客人, “四品四盘”六座碗;白事(丧葬),“两品四盘”或“一品四盘”六座碗。宴席座次:老人或主客居上,长者或陪客左右,晚辈或相宜人下席;敬酒:先上,再左右,后下席。70年代以前,每到春季,粮食短缺,多有青黄不接者。高山地区以洋芋为主,常食洋芋蜂蜜糍粑;较多,以此待客。80年代后,粮食渐足,农民食用自给有余,城市居民开始注意生活营养。
住 建国前,境内农村仅少数富户住青砖瓦房,式样有“四合天井”(即四合院)“明阶檐”、“三合头”(三五间正房,两侧有厢房)、“钥匙头”(三五间正房,一侧有厢房)等;中等人家住土墙瓦房,穷人以竹编笆,涂泥作墙,上覆茅草;有的砍木支架,以包谷杆围成窝棚居住,俗称“千脚落地”。高山地区有的以横木叠垒围成墙,上盖茅草,俗称“摞木房”。个别外地流落本地穷人,无处安身,住庙堂、岩洞。建国后,至70年代,农村绝大部分人家将草房、窝棚、茅棚、摞木房换为土墙瓦房或砖墙瓦房;80年代,城镇及农村少数农户建二层砖墙平顶楼房。
行 建国前,乡宦及富户人家出门坐轿或滑杆。建国初,县级负责人公出乘马。60年代中期始有自行车;70年代始有公共汽车、吉普车,80年代后有小轿车、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