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地处秦头楚尾、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刻古之风,虽大有变更,然先民遗教,却未尽替,尚有趣俗悄然在民间流行。兹选趣俗20例,志其梗概,以知其大凡。
1.抢花灯
元宵夜,村社放灯,热闹非凡。一蒙面人潜入人群剪盏花灯用红布裹严偷走。持灯人发觉后报告主持人,主持呼众追赶不及。抢灯人逃归,解开红布,灯里蜡烛仍明。他高兴地挑灯入户,交与年轻夫妇。经过“接灯”、“拜灯”仪式,将灯挂入闺房。然后是百日“守灯”。妇人但有孕,必于妊娠期每日“看灯”一时辰。“看灯”期间有许多讲究,这就是古老的“胎教”。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元宵节,要“还灯”,即自制24或48盏花灯供村人玩。
2.姜蚕汤
某家生子,举家兴奋。主人遣人“抓药”,郎中抓良姜、蚕蛹等8味中药研末交来人拿回熬汤,谓之姜蚕汤。幼儿饥啼,即将晾温的姜蚕汤和蜜喂儿,边喂边唱:“莫昂莫昂(当地方言谓哭为昂),喝汤喝汤;喝了姜蚕汤,败毒保健康。”此俗相沿既久,缘因有二。当地人认为,娃在胎中难免吸取母体某些病毒,一旦进食,毒素即被吸收,养成贻患;喝了姜蚕汤,先排毒,后进食,可减少病毒入体。习俗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既然来到人世,就要吃苦;所以要先喝一碗“苦水”,以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3.合食蛋
十二岁以下儿童,生日要吃“合(音各)食蛋”,意在从小就要合人,忌吃“独食”。吃合食蛋的仪式大体为:周岁时照例“抓周”,习谓“不抓周的娃眼鼻浅,爱拿他人的东西,爱占小便宜。”在抓周时,引导幼儿把一枚缠有五色线的鸡蛋拿起来,由其母执蛋在幼儿头上滚一圈,当众剥开,母子分食,以祈“母慈子孝”。二岁生日时煮两颗鸡蛋,照例在幼儿头上滚一圈,全家人分食,以祈“举家合睦”。三至十二岁生日,则每煮若干枚鸡蛋,由过生日的小孩分送同院十二岁以下的小朋友每人一枚,各在头上滚一圈,一块儿吃蛋、唱歌做游戏。歌词是:“圆滚滚,香喷喷,吃合食,学合人。单纱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人一点劲,百事做不成;大家齐攒劲,点石能成金。”当地责骂不合人者谓:“这人独得很,是没吃合食的。”
4.拜树王
七至十二岁儿童,每年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前后,在大人带领下,亲手栽植三、五棵红椿树。当地称红椿树为“树王”,民间传说为汉光武刘秀所封。栽后,女孩对树行“拜月礼”,男孩对树行“作揖礼”,并唱一首儿歌。歌词云:“椿树王,椿树王,我长高,你长长。我长高,当新郎(娘);你长长,当屋梁。”所栽之树,一律归栽树之儿私有。待此儿长大成人盖房、婚嫁时,所栽红椿树已经长大成材,正好排上用场。相传用这种红椿树所做的家具,装粮虫不蛀,装水不变馊。此俗近乎植树节。凡此俗盛行的地方,红椿树特多,香椿芽也特多。
5.姐儿歌
十二岁以后的姑娘们,通过姑嫂口授,开始学唱“姐儿歌”。这种歌只准在极其相好的姐妹中传唱,歌词秘不外传。倘在歌唱时偶有男性撞见或发现“外人”窃听时,顿时只哼曲调声,不发歌词音,故称“姐儿歌”。其内容大都和求偶、做爱、结婚、生子有关,如《十二恋》、《双探妹》、《十月怀胎》、《张二女害相思》等等,具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合唱或对唱时,先唱曲调委婉动听的“小开门”,这类歌的歌词可以公开,词云:“奴在房中绣绒花,郎在外边撒土巴,打掉黄瓜花。打掉公花还有可,打掉母花少结瓜,爹娘知道骂。”换个角度看,这种“姐儿歌”似为古代性教育的延续。
6.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又巧娘节)。是日姑娘媳妇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成群结伙,团坐树下乞巧。首先比赛穿针,每人手执一针一线,对着月光穿,先穿三针者为“巧”。其次比赛穿豆芽,各人用手里的针线穿连清水盆里的绿豆芽;以数数字计时,数满一百为限,以穿连豆芽多者为“巧”。再次比赛翻绞,用红头绳绷于两手指间使之成“绞”,双人对翻,每翻一次变换一番花样,以不翻错者为“巧”。然后赛编织,就地取材,用“藤条、草叶、禾秆等编织动物、花卉等小品,以精奇者为“巧”。也有赛扑萤的,将流萤捉来装在南瓜花里当灯笼玩。获“巧”多者为“巧姐”,拥其上坐,切瓜分果而食,以此为贺。待月将落山,各自分散“听牛郎织女说话”。俗传天孙织女此时经过鹊桥与牛郎会。也有人借此与情人会,似同情人节。
7.新房谜
下湖人婚俗,以猜谜闹新房,颇为文雅有趣。结婚日,新娘必待昏黑进门,经张灯拜堂、抢门坐床、吃和气饭等礼仪后,即开始闹新房。房中置方桌,摆核桃、花生、柿饼等糖果,用大杯大碗满斟白酒让客人吃喝。来洞房的人偏不吃喝,于是选“席长”,讲条件:闹房人打谜让新郎新娘猜,猜中则要闹房人喝一杯或若干杯酒;猜不中则要新郎新娘唱姐儿歌或做套稍有难度的亲昵动作。谜的形式一般都是一首诗,谜面须与风月关情,谜底须是房中既有之物。诸如:“铁石心肠面如画,丈夫出门我当家,纵有浪子调戏我,不是丈夫不认他”(锁子);“屈指数,一十九,迎我洞房成佳偶;头挨头,手牵手,上口下口口对口。”(双喜字);“首尾不过五寸长,一头有毛一头光;把它塞进芙蓉洞,扑哧扑哧冒白浆。”(牙刷);“肉矛对肉盾,白浆往内弄;轻轻拍巴掌,乖乖莫乱动”(喂奶)等等。新郎新娘三猜不中,则由打谜人点其唱一首歌或做一个什么动作,以博一笑;一旦猜中,则由“席长”强打谜人如数饮酒,亦有被灌得狼狈而逃者。闹至子时,则轰然散。第二天,这些新房谜语便迅即传播开来。
8.土地会
春会于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秋会于农历八月初二举行,有如古之“春社”、“秋社”。入会者多为家庭经济比较宽余、乐善好施、有群众威信、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壮年汉子,8~12人为宜,用拈阄方式排定各人承办土地会的顺序。过会日清早,先去土地庙迎土地神(木牌,上画土地夫妇像)至过会人堂屋,供之以囫猪头和大方豆腐。入会者逐人焚香礼拜毕,团坐开会。内容多为协商解决地方修路、修地、改水、建桥及兴办企业等难题,逐人商定承担集资、购料、鸠工等义务,共识与协议达成后,全体起立,在土地神前击掌“启会”,随即摆酒席庆贺。酒席颇丰盛,菜肴多土产,喝酒时上“七盘八碗”,吃饭时上“十三花”。尤其入土地会的汉子们,另置一桌,讲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席间行“土地拳”:将拇指谓“土地”,食指谓“鸡”,中指谓“枪”,无名指谓“毛狗”,小指谓“蚂蚁”。各指相遇,杀鸡敬土地、放枪敬土地,土地胜;鸡吃蚂蚁,鸡胜;枪打鸡和毛狗,枪胜;蚂蚁蛀枪托、土地牌,蚂蚁胜。各人主动“打通关”,恒以醉倒为乐事,恰如古诗所说“桑柘斜影秋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9.摇钱会
深山贫民自发组织、自愿互助的民间储蓄或民间借贷形式。会的发起人称“会首”,随会人称“会腿”。先由会首选择、寻找可靠的会腿,说明会的大小,也就是纳钱多少和人数多少,然后选定吉日“上底会”,各会腿届时将预定钱数交会首、共同商议以后过会时间和应守公约。第二次过会时,大家仍自带预定钱数来,由会首主持“买会”。各人把愿出的买头钱秘写在标票内投入票箱,当众拆票,以出买头最多的为得会人。买头与得钱成反比,出的买头钱越多,得的钱越少;出的越少,得的钱越多。第三次照例“买会”,已经得会的人得退出一定数量的买钱。以后套场一样,直到全会完满。每次会完,会众都要肃立在财神像前唱一首歌,歌词云:“摇钱会,会摇钱。不写约,不看脸。得的整端钱,零碎给他还。会过完,心里闲。”
10.城隍会
俗传农历四月初八为城隍生日,州城县城如期举行城隍会,于此日上午抬城隍木主神像游街,观众成千上万。城内戏台广场有戏剧杂耍助兴,历时数日不衰。街道两边搭满临时布篷,摊上商品琳琅,购买者人头攒动,柴市瓦肆也很拥挤,连枷杈把畅销一时,耕牛交易生意兴隆。这城隍庙会原来是夏收之前山内山外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的商品交易会。时有人因蝇头小利或商品质量真伪而争吵者,寻俗去城隍庙投诉。当其看了这样一副对联:“你的打算非凡进一位退一位损人利己终是错;我却模糊不得有几件记几件彰善瘅恶总不差”,怒气竟然自消。据考,城隍原是守护城池之神,明太祖朱元璋封城隍为监察之神,意在建立一个“道德法庭”。
11.做神福
北宋诗人王禹偁贬官商州时,对这里的耕作制度“爱其义”,作《畲田词》五首,广为流传。这种畲田遗风至今仍存,称之“做神福”或“打锣鼓”。但有某家因病或因其他困难而人手短缺,有误农事时,便有热心人为其张罗“打锣鼓”。用红纸条代请柬,上写“某月某日在某家做神福,敬请相工”等语广为散发。届时将有许多“好劳力”自带工具前来帮工。亲友也携带酒肉、菜蔬前来“吃神福”。早饭后先由“歌师”在工地请神,用黄纸折叠成信封状,上书“过往诸大伯神之位”,插入田头,焚一柱香,然后鼓噪而歌:“百索山地,千种风光;一籽下地,万石归仓。诸大伯神,福赐安康;恭请塘匠,齐上赛场。”歌起群情激越,各执工具,投入劳作。歌师既是歌唱者,又是组织者,能即景生情,随编随唱,指挥劳动方向,鼓励劳动情绪。午休时,锣鼓声暂时息匿,人们或食或饮、或坐或卧、或棋或歌,在嬉谑调笑中解除疲劳。收工后,主人以丰盛酒菜犒劳。习谓这种快乐的劳动和丰美的口食是神赐的,大家尽情吃喝,尽情笑闹,酒足饭饱,兴尽方归。
12.诱猎
山深多鸟兽,鸟兽常为害。传统的诱猎法,既保护野物资源,又减轻鸟兽害稼。谷雨前后,漂亮的锦鸡成群觅食,刚刚破土的谷豆苗成为它的美餐。猎人选高阜处搭棚设罗,放出“野鸡诱子”(由野鸡蛋孵驯的母雉),引诱公野鸡上钩。当一群公雉“争风吃醋”,打得不可开交时,猎人轻吹口哨,唤回雉诱,相机开枪收罗,一次可猎数鸡或十数鸡。林麝,珍贵稀少,成为国家保护动物。采用传统的“套猎法”在其出没处设套,套住母的立即放生;套住公的取麝后放生。包谷红薯将熟,野猪糟害正盛。山民彻夜驻守地头,呜号击锣驱赶。有猎人用笛声将一群野猪诱至崖边,一枪击中其领头的,群猪乍惊,追随领头猪飞坠崖底。山民乐哈哈地瓜分野猪肉。
13.吃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煮食“腊八粥”,谓之“吃腊八”。腊八粥由三种米(大米、小米、包谷米)和五种豆(大豆、小豆、绿豆、蔓豆、四季豆)掺和煮熟,加调少量油盐即成。吃粥时,老人总要叨叨腊八粥的来由:后生浪子勤劳敢勇,家道小康。后遭狐妖迷惑,吃喝嫖赌,坐吃山空,以至在腊八日饿昏雪地。邻女金不换,打扫粮囤,凑得八样杂粮,煮粥救他。后生痛改恶习,家道很快中兴。后于该日煮粥舍人,立志不忘。因有谚云:“浪子回头金不换”。俗例煮粥要越多越好,无论锅有多大,都要煮满一锅。人吃剩下的,全都喂树。并念念有词:“果树果树吃腊八,来年结得鼓抓抓”。粥糊在树杈上,引来小鸟啄食,也就啄了虫卵,护了树。原来,人吃腊八,是教育人保持优良本色;树吃腊八,是保护鸟类,保护树木。
14.忙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谓“小年”,这天是农家最忙的一天。早早起来,全家进行“大扫除”,把房前房后、屋内屋外扫得干干净净,摆弄得井井有条,神龛上一定要换上新写的“香火”(红纸写的“天地国亲师位”),循例烧酒、宰猪祭祀“香火”,并用新酒、鲜肉款待亲邻。但有雇工者,当日给假一天,让其自办年事,当晚别置一桌酒饭“饯工”,当席付清工钱,赠送“红包”、土特产,嘱其次日早回,明年早来。习谓“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满工”。该日婚嫁者特多,俗语说:“孬日子,好日子,腊月二十四是老日子”。从这日起至除夕,农家诸事不用择吉,谓之“百事不忌,大吉大利”。夜静,主妇“祭灶”,亦谓“送灶神回娘家”。更换一张“灶司”画像,焚一炉香即可。当日灶堂不得焚烧有字迹的纸,相传灶司不识字,避免将字纸当诉状而向玉帝告枉状。
15.躲大年
商洛中部的鹘岭,曾是秦楚的分界和宋金的分界。这里居住的“黄州人”,至今仍保持着“躲年”习俗。每逢大年,早饭多是“稀糊汤”、“炒豆渣”,似同“忆苦饭”。因有俗语云:“大年三十吃糊汤,不像过年样”。早饭后全家外出,一般都是进山拾柴背炭。日将暮归家,贴对联,挂檐灯,年饭菜肴丰盛,旋做旋吃,有吃有剩,吃的时间颇长。相传这些人的祖先自黄州迁来,初来时甚贫,每于大年要外出躲债。后代相沿成习,意在富不忘本。外人不解其义,常常讥为怪诞:“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吃饭黄州佬”。年饭后,洗脚洗澡试新衣,炉火极旺,全家围坐烤火,谈笑风生,谓之“守岁”。恰如苏轼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守至天明,燃放鞭炮,祭天地祖先,谓之“出行”。小孩衣着一新,向长辈拜年,长辈发给“压岁钱”。
16.游百病
农历正月十六,乡村主妇结队进城上市,城镇主妇结伴上山下乡,谓之“游百病”。进城的主妇们大体绕城墙走一周,然后上街选购日用品。下乡的主妇一边观赏山野风光,一过寻采野菜草药,尤喜采撷刚刚吐芽的茵陈。这种茵陈是治疗肝病的良药。中医认为,春节一过,阳气上升,人的肝火极盛,用鲜嫩茵陈煎汤服,可败肝火,祛百病。有趣的是这日的家务都要由“爷们”料理,那些不善做饭的“大男人”早早下厨,费尽心力备午餐,对主妇们效一回“举案齐眉”。主妇们则以为自己从头年的“小年”忙到次年的“元宵”,理应出去“散散心”。这种“游百病”原来是家庭主妇的旅游日。村子里,从这日起系秋千。穿着时氅的姑娘小子们围着刚系的秋千在进行试赛。树下石桌上,老人们一边欣赏秋千,一边看“牌九”。儿童们争不上秋千又看不懂打牌,只好去抓子、踢毽、滚铁环。大家各乐其乐,构成一幅山村风趣画。
17.唱孝歌
孝歌,是“围绕死人唱,唱给活人听”的挽歌。当地民俗,人死后装入棺木,置于屋中,歌手三五人,各操鼓、锣、钹等打击乐器,踏着节拍,绕棺而歌。自天黑开始,彻底不息,唱至天明休止。有唱一夜的,也有唱三、五夜的。其套数分三部分:开头部分曰“开歌路”,从门楼外起唱,走走停停,唱至棺前而中止。曲调《长流水》,行腔较缓,两句一顿。内容有“请神”和“二十四史简述”。中间部分曰“正歌”,是孝歌的主体部分,其形式是绕棺而歌。曲调《三起头四落尾》,行腔悠扬,歌头三句一顿,歌尾长短不一,最少四句一顿。内容多为人生趣事和历史故事,有许多成套唱本,如《南柯梦》、《琵琶记》等等,有的则来源于“敦煌曲子词”。结尾部分曰“还阳”,从棺前向门外急走快唱,曲调《两头忙》,行腔高亢短促,一句一顿。迨唱至门楼外,则掷乐器于地,宣告终场。相传此俗渊源于“庄子试妻”之《劈棺救梦》,后人仿此,意在以“歌唱哀死亡”。
18.奠酒
出殡前夜致祭,谓之“奠酒”。奠酒亦可与唱孝歌穿插进行。当宾相宣布“奠酒开始”时,放鞭炮,奏乐。乐曲多为笛箫与唢喇合奏曲牌《行堂祭》,如泣如诉,哀婉动情。先一一献祭品,多为纸札品和面花制品。纸札有“灵屋”、“金银山”、“金童玉女”等。面花有“八仙过海”和多种多样的动物花卉。制作千姿百态,工艺十分精巧。献毕则由孝子和亲友依次跪灵前焚香奠酒,亲友礼节不拘,或鞠躬、或揖拜,多依辈分高低和关系亲疏而定。祭毕将面花分送众人观赏或食用。
19.直葬
儒家主张“厚葬”,墨家主张“节葬”。商洛丧礼,以“入土为安”,讲究一个“直”字。这里给死者制办的“老衣”,布纹选直的;其衣帽鞋袜的缝合纳连,针钱不得回环、拐弯和打结。孝子穿戴的孝衣孝帽和亲友赙送的巾幛、挽联,也须选用直纹布,但用针线缝合,也须采用“直线脚”。出殡谓之“上山”,以坟莹多在山上之故。丧夫(习称金刚)与孝子皆头裹白巾,脚绑草鞋,男孝在棺前拉牵,女孝在棺后哭送,再后为乐队和执挽联的人群。捧灵孝子手执“引路幡”在棺前引路,无论路途多远多险,都须选定一条“直路”。十名“金刚”抬着棺木,喊着“号子”,不避沟坎荆棘,甚至从壁立的悬崖上端然而上,声势颇为壮观。究其缘由,谓人生历尽艰难曲折,死后让其走一回“直路”,所以祈后代子孙少走点弯路。
20.续家谱
“编史修志,一方盛事”,续家谱则是“一族盛事”。“寻根问祖,惟有家谱”。清明前,合族人丁自愿捐资续谱。循例先“请谱”,搬开老谱,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近代世系,一一条分缕析。各房各户从中找出自己的“根”,将名字写在红牌上,标明几世祖“请出”。然后按班辈长幼排列,逐人往下续,核对无误后,填入《世系列表》交纂谱人总纂。再是“议谱”,召集族长或户长会议,商议修改《家规》、《家训》,诸如如何“忠国家、孝父母、敬师长、睦宗族、隆孝养、和乡邻、敦礼义、谋生理、勤职业、笃耕耘、课诵读、端教诲、尚节俭、从宽恕、息争讼、诘盗贼、杜奸淫、戒赌博、防伪诈、重友谊、谨言行”等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何加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拜谱”,把修好的新谱与老谱置于神龛上,供之酒果花卉,聚族焚香跪拜,礼仪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