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汉阴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决定了它兼收并蓄的生活习俗。其语言体系、居住习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待客礼仪多样化,又具独特性,反映着道德伦理和民俗乡情,及移民的乡土气息。
汉阴总属西南官话区,与川音近。但与近邻的安康市汉滨区,语言却不同,前者是以川语为基调的“平音”,后者与秦腔接近。本县范围内,双乳、蒲溪、涧池、平梁、南山、北山人语言又略不同。田禾沟等地聚集的湖南移民,至今仍保留着“方言岛”,操浓重的湘音。湖南移民在汉阴较多,湘语文白异读又明显。各个移民家庭,称谓和乡谈俚语又各不相同,如湖南长沙移民把爷叫公,把叔父叫达达,把婶叫娘娘,湖北黄岗移民把爸叫父,把妈叫妲,把婆叫勒,广东移民有的把母叫麦,把男孩叫伢儿,把女孩叫买姬,把新媳妇叫花布妮子,江南移民把父叫爷(音伢),把祖父叫爹,北部移民称父为大,呼母为妈,叫伯父为贝,表现了较强的兼容性。
汉阴古民居有岩洞、窝棚、毛草房、干栏房(即楼上居人,楼下养畜,此是典型的巴人民居)、吊脚楼(多为湖广移民在江边集镇建的房子)、石板房、泥瓦房等,也反映了多样性和兼容性。至今在深山区还能看到人居住过的岩洞、改进的巴人干栏房、临时性窝棚、少量草房和大量石板房,吊脚楼前几年才消失。各路客民们的住房建筑风格和结构布局亦各异,既实用,又兼容多样。近代的民居建筑,又走向了融合趋同。客民们进入汉阴的很长时间里,保留服饰的各自不同,只是进入现代社会才丢弃了自己习惯的服饰。但在一些巴山区的老人中,至今仍保留着类似云贵的传统服饰。汉阴的饮食菜肴有100多种,风味多样,不少又吸纳湘、鄂、川菜的优点创造了汉阴人的自己菜系,特别是乡土味浓郁的10多种小吃,久负盛名,被外地人赞不绝口。大量南方客民进入汉阴定居,改进了原有的茶叶栽培和茶叶加工技术,也丰富了当地的茶文化内容,清民两代县城、集镇、码头茶馆比比皆是,富有之家和文人雅士则讲究茶道茶艺,讲究茶具、茶品、泡茶之水和饮茶的环境。
汉阴民间酿酒历史悠久,有包谷酒、高梁酒、大米酒、大麦酒、拐枣酒、甘蔗酒、秆秆酒、木瓜酒、猕猴桃酒及多种果酒、药酒等,节日家人聚会饮酒、红白喜事招待客人饮酒均有不同规矩礼仪,各路客民饮酒、劝酒、敬酒方式又各有不同。汉阴人好客,待客礼仪讲究,淳厚朴实,以诚相见,备受推崇。家里来了客人,先沏茶递烟,再陈瓜果糖。待客吃饭,让客人、长辈先入席,而且必须坐上席,主人要向客人、晚辈要向长辈敬酒盛菜,热情招呼客人和长辈吃好喝好。红白喜事聚餐,兴男客女客分开坐,父子不能同席,爷孙可以同席,主人要向客人致谢词,并逐席向客人敬酒。而汉阴巴山区的原住民,不少人仍保留着巴人的生活习俗,如用吊罐做饭、喜吃酸浆巴、老人头上缠白布、爱穿麻布衣、妇女抽长烟袋等等,彰显的是巴文化和巴人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