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49年以前,人们忙于为生计奔波,娱乐活动比较少。遇到在城隍庙里举行祭祀活动,往往要演戏,人们可以一饱眼福,所以过去有“城隍庙对戏楼”的谚语。在农村,有时候也有戏班子走村串乡演戏。富裕人家过事,往往要请戏班子演戏。戏班子有演秦腔的,有演同州梆子的,有演迷胡戏的,有演阿宫腔的,也有演老腔的。渭河两岸人们看皮影戏的比较多,在合阳县还有线戏、跳戏等,黄河岸边的少数村还有放河灯、祭河神的习惯,既是娱乐活动,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遇到重要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有些地方还耍社火、扭秧歌,华阴县、韩城县的秧歌扭得较有名气。
20世纪50年代,人们沉浸在解放翻身的喜悦之中,纷纷组织业余剧团庆祝新生活,自娱自乐。渭北各县组织的业余剧团较多,白水县冯雷、雷牙等乡有30多个业余剧团,大荔县农村有50多个业余剧团,富平县有22个业余剧团、5个皮影社、5个曲子会、14个自乐班,合阳县路井、黑池、坊镇、伏六、甘井等乡更兴盛,仅黑池的22个村庄就有19个业余剧团。到了70年代,人们的娱乐活动随着政治运动而转变,农村、工厂普遍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时兴唱革命样板戏,如《白毛女》、《红灯记》、《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等,无论大人小孩、工人农民都能哼唱两句。工厂里有工人俱乐部,工人业余时间在俱乐部里看电影、文艺节目,打篮球、乒乓球,举办象棋比赛等娱乐活动。城镇居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在剧院里看戏也比较普遍。农民在农闲时间也经常举办篮球赛,村与村之间举行篮球比赛,观者云集。劳动间隙,有些象棋爱好者也摆棋对弈,自娱自乐。大部分人都会玩扑克牌,玩法有捉娘娘、打对家、升级等。年轻人往往赶几里路到附近村子去看电影。每逢过年,城镇还组织耍社火、走高跷等大型活动。到了80年代、90年代,电视在城乡逐渐普及,人们不出门便可观赏各种娱乐节目。特别是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城乡影响最为广泛。同时,国家把每星期上班时间调整为5天,人们的休闲时间更多了。看电视不能满足参与的兴趣,城乡渐渐流行起打麻将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摸两把,开始输赢按一二毛计算,后来发展到一二块,有的数量过大,受到公安部门的限制,按赌博查处。城镇还兴起了营业性的舞厅,人们到舞厅去跳舞,唱卡拉OK。国家实行“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后,一些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在“五一”、“十一”放假期间还全家到外地去旅游。平时三五人聚到一起,也玩扑克牌,玩法有拐三、挖坑等。至2002年底,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年轻人多数去网吧上网、玩网络游戏,有条件的也在家里上网。城镇街道兴起一些麻将馆,有的也叫中老年活动室,供中老年人闲暇时打麻将娱乐。出外旅游的人逐渐多起来,还兴起了农家乐等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看电视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些讲究格调、品位的人还到茶座、咖啡屋去聊天娱乐。有些地方还兴起了洗足屋,供人们洗足休息消遣。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