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仰韶文化时期,原始村落以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最密集,人类从野外穴居向筑屋室居过渡。夏代以后,平原上村落逐渐增多。至民国时期,人类居住经历了洞穴、窝棚、草屋、土木结构房屋、砖木结构房屋等演变过程。1949年以前,民舍住宅受经济条件限制大都随地形而建。走向多为坐北向南,素有“有钱没钱,盖房朝南”之说。房屋结构平原区多为土木结构厦子瓦房,外地人称为“半边盖”;山岭地区住窑洞的居多,且无院落围墙,有的甚至人畜同室,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极差。外地逃荒落户者,多数是矮墙茅屋,甚至寄居庙宇、祠堂内。富裕人家讲究在长方形院内东西南北四面相向盖房,前边为前房,后边为正房,两侧厢房为厦房,即北方所谓的“四合院”,亦称“四合头”。韩城市党家村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的四合院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党家村四合院有前院、中院、后院、跨院之别,房屋有前厅、过厅、上厅及门房、厢房。大门上有砖雕图案,有雕八仙和花鸟的匾额。韩城一带的大门门额讲究雕“耕读家”、“书香第”等字,渭河两岸讲究雕“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等字。
农村住房习惯以左为上,右为下,长者居于上位,灶房亦设上首。弟兄分家时,坐北向南的院子,兄东弟西。分家后,长子不离老庄。住宅大门均偏左安置,水道多从门侧下方通过。屋内的陈设富家多有太师椅、八仙桌、穿衣镜、大立柜、衣箱、自鸣座钟等,床上铺狗皮褥子、缎被子、太平洋床单,还有全铜的脸盆、灯具等。极少数富商军政之家,还陈设着古玩书画、花卉鱼虫,显得幽雅别致。一般人家则只有方桌、长条凳,睡的土炕,炕上铺芦席、大花布被褥,家里除了风箱、锅以外,很少有其他的家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山区依坡崖挖的窑洞基本变为平地而起的砖箍窑。平原的土木结构小瓦房逐渐变成了砖木结构的机制瓦房。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城市居民陆续住进了居民点,多数是五六层的单元楼,居住面积以五六十平方米居多。农村也实行了统一规划,拓宽了村道,注意了卫生绿化。住宅普遍讲究南北庄子,三间独院,平房两层,西式门窗。有些城市郊区出现了“楼房村”,讲究瓷砖贴面,或米石水刷。室内带花水磨地板,字画盆景布置其间。沙发、写字台、高低柜、组合家具等比较流行,不少农家的土炕逐渐被木板床、沙发床取代。至2002年底,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居住近百平方米房子已经比较普遍,有一部分人已经住上了一百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讲究三室两厅两卫。一般人搬进新房以前都要进行装修,给房子内做一些造型,地上铺地砖、木地板、地毯,墙上刷仿瓷涂料、乳胶漆,有的还贴壁纸,窗子用铝合金做,门用免漆环保型的。室内陈设有大彩电、柜式空调、冰箱、电脑、组合柜等。床用席梦思,床上讲究轻薄保暖,用鸭绒被。农村盖房亦改砖木结构为砖混结构,有的下部为砖混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盖两层楼的已经较为普遍。有的农户还安上了土暖气和太阳能洗澡设施。电视在农村已经普及,部分家庭还安上了电话。有些地方还有“建房”、“迁居”和“添家”之俗。如,建房前选择“良辰吉日”,邀请左邻右舍,然后才破土动工。院内不植桑树、柿树,屋梁忌用槐木、柳木,认为这4种树木与“丧”、“出事”、“鬼”、“绺窃”谐音,不吉利。立木房时,明柱贴对联,正梁贴吉帖。上梁时,鸣鞭炮,用壶水或酒浇大梁,有的亦抛小馒头。亲朋好友亦带酒前来祝贺。一般还需以毛巾、香皂等“四样小礼”酬谢匠人。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分家另过,亲朋好友携带灶具、碗筷、日用家具等前来看望,资助添置所需,谓之“添家”。迁居新屋俗称“入庄”,有的也叫“烘庄子”。为庆贺乔迁之喜,答谢乡友之助,主人要在新房子贴对联、鸣鞭炮或演戏助乐,午时过后,还要设宴款待。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