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翔地方风俗:偏偏盖房、头顶帕帕、辣子当菜、碗盆不分、姑娘不远嫁、喜欢蹲坐、爱吼秦腔
|
|
|
|
偏偏盖房
房子只盖半边,这在全国少有。是什么原因造成关中凤翔居民这样的独特样式呢?据考证,近代以来,河南、甘肃等地因连年洪涝灾害,逃荒难民大举西移,因关中凤翔川原粮丰物茂,外来迁徙人口迅速增加,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宅基地面积的限制,住房紧张,于是便产生了我国建筑史上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房子半边盖。它既节约地皮,同时也省材料,一举两得。
头顶帕帕
凤翔传统上有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织成的土布染成黑色,凤翔民间乡村,中老年人的服装多为黑色,这与先秦建都凤翔、以水为德、崇尚黑色的遗风有关。凤翔民间的老年妇女,差不多人人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种帕帕有很强的实用性,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如今凤翔民间这种头上顶帕帕的习俗已不多见了。
辣子当菜
凤翔川原盛产辣椒,因先秦在此建都,又叫“秦椒”。这种辣椒色红、个长、头尖,味道极辣,凤翔人称之为“尖辣子”、“线辣子”。人们大都认为四川人、湖南人能吃辣,其实陕西关中凤翔人吃辣椒绝不逊色于川湘同胞。川湘只把辣椒做调味品,陕西凤翔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吃时先将辣椒摘蒂洗净,用文火炕干,再用臼捣成粉状,经过箩筛,再放上细盐,最后用滚油泼一下,就做成了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当作调料,又能用来夹馍。它富含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下饭、增进食欲之功效。如今,辣子当菜已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凤翔酒席宴会大雅之堂,倍受顾客的青睐。
碗盆不分
过去,凤翔民间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碗甚至比小盆还大,往往碗盆难分。
在凤翔民间,差不多每个村子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旁。每到吃饭时男人们都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饭,一边津津乐道地拉家常,论古道今,谈天说地,交流各种信息和趣闻,简直就是饭场。如遇到有人吃什么变花样的饭菜,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凤翔农村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或盆盆盛一碗饭就够了,不用再回去添饭,省了不少麻烦。
姑娘不远嫁
自古以来,关中凤翔川原土地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就不用为吃饭发愁,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凤翔民间很早就流传着“老不出关(潼关),少不入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和娘家人互为走动,互为照应。这样,当地姑娘出嫁,大都在方圆十里的范围内。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这一习俗已成为过去。
喜欢蹲坐
一般外地人来凤翔谈生意,笑称凤翔人“板凳不坐蹲下谈”。自古凤翔民间人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往往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丢方”、下棋,于是凤翔人就养成了喜欢“蹲”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爱吼秦腔
凤翔人唱秦腔乐于吼秦腔。这主要源于凤翔民风古朴,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秦腔具有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特点,尤其是花脸,人称“挣破头”,因其要求演员必须扯开嗓子大声吼。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必备三个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一免震塌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一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一免吓坏了。”虽言过其实,却很形象。吼秦腔不分场合,只要有人叫好,吼戏者乐此不疲,常常是“吼”得走火入魔,脸红脖子粗,听众则息声静听,听得如痴如醉。凤翔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好戏,这样听起来才“过瘾”、“解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