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婚丧喜庆 各有特点
回族婚、丧、喜庆活动,长期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形成独有的风俗习惯。 回族家庭一般讲究卫生,整洁、明亮、俭朴。客厅内面门的正中靠墙置放一大方桌,墙中央多挂有圣墓图片,或用阿语波斯语书写的对联,回回教历。桌上置放洁净的茶具,室内干干净净,家具置放错落有方,即就是条件不好的家庭,大致相差不多。多数家庭不挂人头像,近年虽有挂的,但逢宗教节日或丧葬活动则暂时取下。
回族婚姻简朴,婚姻要取得男女双方同意,虽由父母作主,但不能包办,包办叫“哈拉目”(意为非法)。从谛结婚约到结婚,大致要经过如下程序:成年男女婚事,父母同意后先要约请较有地位或有名望的人,或至亲好友作媒,几经往返,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父母同意,叫“放话”(即婚事成)也叫定婚。婚期由双方择日,一般按现在讲,按照国家大的节假日或农历年前后。也有不一样的,有的选择主麻日(即星期五),由男方送去女方结婚时穿的衣料及人民币数额不等。 结婚当日宴请阿訇及亲友于男方家中,女方由女方伴陪到男方家中后,由阿訇主持作宗教仪礼(称作念依扎布)。这是指在国家法定手续办过以后进行的,至此结婚仪礼始告结束。以往必须坚守“回汉不通婚”的教规。解放后婚姻自由,已有少数人已回汉通了婚。
丧葬,回族实行土葬,晚亡晨葬,早亡午葬,以入土为安。不信风水,不论贫富;不管地位高低,不论男女,都葬在一块坟地内。不用棺木,遗体处理好后即埋入土中,较之汉民葬礼节俭。亡者在临死前,请阿訇到家念“讨白”(即帮亡人念忏悔词)。亡故后,丧主要迅速办好挖坟,“缝开丸”(尸衣)“着水”(洗亡人)三件事。将遗体移至洁净的木凳上(也叫木板),请阿訇给亡人念经(称为提醒依麻尼),然后向本地回民报丧,亲友到家部分留作办理丧事事宜,亲友来时送来一些钱粮物品等,表示慰问。洗遗体时,男亡男的洗,女亡女的洗。洗者须做过洗礼(宗教礼拜时的洗礼活动),一人手执汤瓶(即水壶),一人洗亡人,由上而下,先左后右,共洗三次,洗净揩干,用四丈白布(即事先缝制好的开丸)包裹好,放入洗净的匣子内(即送亡人用的运具)。亡人入土后,将匣子抬回寺内洗净揩干,妥善放置在亡人洗礼间内,以备下次再用。
凡作过洗礼又作了晨礼或午礼的以及亲属随阿訇给死者站“者那孜”(宗教祈祷仪式),仪礼完后即送亡人到墓地。送葬时,不许放炮,敲锣打鼓,吹号、花圈、播放哀乐等。回族送葬时,凡本民族的人须作过洗礼和随阿訇作了晨礼或午礼的人,头戴无沿平顶小白帽,腰系白孝带(指亡者的晚辈)可直接参加抬送,年老、同辈及亲朋友好友可紧随送葬人群其后。一路保持安静勿有喧哗,送至墓地。坟坑都是自北向南,大坑深三尺五寸,长八尺,宽三尺五寸;小坑在大坑之下,长七尺,宽一尺八寸,深三尺,然后将亡者头部置于北面面部向西,全身置放完毕,向亡者全身泼撒香水樟脑等以防蚂蚁虫娄。然后将板料合缝平铺小坑之上盖严,后置席子于面,以土填入坑内。地面堆一长圆形土堆,北首略高,同时在北首立一碑后,写死者姓名,生殁年月及立碑人。
四、四族节庆 独具特色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尔德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记。 尔德节:每年轮次于伊斯兰教教历十月二日或三日举行,并不固定。尔德节是一个月封斋期满后的节日。其盛况非常隆重。节日的当天上午时分,清真寺门外插满彩旗,大门两侧用回汉文字书写的赞念真主内容的对联。寺外张贴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族大团结一类的标语。还有书写热烈欢庆伊斯兰教开斋节的过街横联,其盛况和汉民过春节一样隆重,所以也有叫回回过年。 古尔邦节:又称小尔德节,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 圣记:在伊斯兰教教历三月十二日,是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 这几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但经过千年演变,它和春节、端午节等成为中华民族的全民节日一样,已成为我国伊斯兰教十个民族的共同节日。每逢尔德节这一天,地方党政及有关部门领导前来慰问表示祝贺。 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国务院规定尔德节给十个少数民族放假一天。让这十个民族的全体人民欢庆自己的佳节。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