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民俗首页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民俗风情大全 > 正文

陕西民间社火源流及活动(3)

2013-9-28 18:34:21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第二节 抬扮型

   一、芯子
   芯子,过去称“鎨子”,近代报纸、书刊,写作“芯”字。锌,《康熙字典》解:“切音念笋,正音念信”,实是一种金属接茬处之萌发技巧。
   陕西的民间芯子,是社火中一种功底、功夫最硬扎的技艺。在演出风俗上,各种芯子,一律用铁棍作骨架,在铁棍与铁棍的接茬之处,构造出各种奇妙形式,外饰以假像,以迷惑观众的观赏,使观众难以设想,但却看到包括在一个纸笔上、花瓣上、书页上、鸡毛上、枪尖上、刀刃上以及细小的木杆轿上,站着化妆成各种类型的剧中人物,使观众感到既玄妙好看,又惊险叹奇,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乐趣。有些芯子上的人物,给人以飞燕善作掌上舞的轻柔美感。其制作原理不外乎吊装、连接、专制三个类别:吊装,多采用从上至下,悬空时在腰问系钢筋保护装置;连接,其技术多为平行、横伸的钢筋,取左右平衡之势;专制,其技术指高耸的铁架子,平面左右分支,上立几个或十多个小孩。一般芯子,高三米到五米。闻名省内外的富平县刘集的芯子社火,系清道光十四年(1834)流传至今。当年刘集修“三圣庙”,曾立碑记有名耍手、会首刘文成、毛成章、刘应烈,他们到“二华”(华阴、华县)一带采访,打造出以刀、枪、剑、戟为流派的十台芯子,闻名当世。后来,其后辈又创造出了以花、鸟、虫、鱼以及魔术为形式四台芯子,名享陕西各地。这些芯子最低6米,最高可达12米,一个芯子最多可上16个小孩,险景奇观;建国后,他们先后到西安、临潼、陕北等地演出,均获好评。1956年曾获省一等奖。例如:貂婵芯子——他们用一根长一米的铁棍(叫身棍),在身棍以偏离中心约30公分长处,与身棍保持平衡中心,将扮貂婵的小孩吊装在上面固定好,下面扮吕布的小孩站在桌子上,将吕布头上戴的鸡翎子放在貂婵脚下,看到的就是鸡翎上站人;又如:孙猴盗扇和书页站人——用一米长的棍,在身棍上偏离中心的拐弯处,制作一个芭蕉扇,或一本书,加上一个铁嘴,在嘴上安装一个小轴承,将小孩固定在轴承上面的铁棍上,脚踏在芭蕉扇上或书页上,孙猴便很灵活地转动了。刘集的芯子社火,演出时前后相配十八台,他们有巨幅标语、老鼓队,五颜六色的彩旗,龙腾虎跃的标杆,歌调组音配打八仙鼓,还有化妆粗细匀称的小跷队、老翁推货车……队形摆至二里多长。
   陕南各县,芯子也很普遍,其制作与北部各县大同小异。商县县城南街、城关大巷的芯子,化妆十分讲究,配有细乐①(细乐:泛指伴奏的板胡、二胡及小型鼓锣等文乐。),远近闻名。化妆的演员站在果盘的元宵、桃梨或花朵上,显得别具一格。每年演出,游观者云集。
   在演出风格上,芯子社火因地因时而异。宝鸡、铜川、永寿、长武等地,一般把芯子统称“抬社火”,即抬着行进、演出,锣鼓伴奏助威壮行;而在泾阳、三原、渭南、华县一带,芯子单称“芯子”,“抬社火”则指“单杆轿”和抬上架子表演的社火;宝鸡、凤翔等地,芯子社火种类极多,它分为“平台芯子”、“杂技芯子”、“转芯子”和“挂芯子”等多种。各种芯子有各自的特点,但又互相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芯子社火的装扮内容,与“马社火”基本相同,唯“马社火”艺术性更优美、严密而高超,险要性也大。像宝鸡孺溪党家堡扮演的“平台芯子”兼“杂技芯子”(将社火装扮在木制的桌子上,然后用人抬着游行)《白蛇传》,他们将白娘子和青儿两人,站在白、绿两种蛇头上;而《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则将京娘站在赵匡胤手举的蟠龙棍上;又如《关公保皇嫂》,要使刘备的两位夫人,站立在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的两端,这样显得更形象,给人以玄妙的艺术享受。“转芯子”是芯子社火的一组,它不能单独列队。像宝鸡蜀仓乡东崖的《刘、关、张三战吕奉先》,千河魏家崖的《太子游四门》,就用“转芯子”来处理。上述芯子社火,往往是一种小型芯子;大型芯子则是综合各种芯子社火的特点,给人以完整、雄伟的艺术形象。宝鸡地区称这种芯子社火叫“山社火”。这种“山社火”芯子,高达三丈,“山上”扮演的人物,多则二十几人,少则十几人,由下至上三到五层,下面由五十多个小伙子抬着走,可谓具有壮观的大型芯子社火之典型。这种芯子社火较为笨重,装扮和游行均要有一定的广场(平地);正因为这样,扮演芯子社火的人员没有大人,均是十二岁至十五岁的小孩少年,其故事内容多以“软点子”为主,即一般不拿扇子,显得少而精、单而险,花样不太繁冗,故称“软点子”。像《伍员举鼎》、《八仙过海》、《郭暧拜寿》、《香山寺还愿》、《七仙女下凡》、《劈山救母》等,都是一些“软点子”故事,就这样,大村庄仅能扮演三架山,多了实在忙不过来。因此,也不常办,仅在草坪山二月初五会上,每三年才举办一次,故而比较隆重。1956年因伐鱼村举办大型芯子演出,群众拥挤而踏死3人,至今停演。
   高陵、临潼等县农村,还流行一种社火称为“桌芯子”,人们自古以来把这种“桌芯子”,习惯地称为“亭子”。亭子,即古时官员过往驿站或文物景点上修筑的亭廊、单亭一类建筑物。桌上芯子为什么称“亭子”?是因其形象、装扮,像在桌子上建造了一个(座)“亭子”,故也称“桌亭子”。许多村镇演“桌亭子”出了名,就流传有赞语,如“船张村的亭子”(在高陵县西南方向的崇皇乡属)、“尖角子和栎阳的亭子”(是临潼县和阎良区的名村、大村)。这些所谓的“亭子”,均是在桌子上放好焊接的“钢架”和“钢棍”,装扮各种戏剧人物,一个桌子上装扮一本剧中人,容纳二三个小孩,多至五、七个小孩;小孩都装扮成剧中人,互相关联,色彩、服饰各异,桌子由六至八个男性小伙子轮流抬着,走村游镇演出(让人游观)。民国30年(1941)前后一年正月十五日,船张村的“桌亭子”共演出二十余台,从20里路以外抬至县城,队形摆布二三里长。1985年“县民致富大游行”时,船张村“桌亭子”则改装为机车装芯子(多为手扶拖拉机、小四轮之类小型车,个别有用卡车的),司机开车,车身罩蒙彩布帘,快慢自如,多至二十多台,其队形摆布也二三里路,群众誉为壮观。
   在商县、洛南、平利等县农村,还流行一种“背芯子”(也称背社火),即把铁架装设在身体结实、强壮的小伙子身上,铁架由背后的衣领伸向头顶,或由举起的手臂衣袖里伸出,上端的铁架上站有装扮的演员(多系儿童或少年扮成),下边背人的小伙,化妆成与上端演员相配应的故事角色。小伙子背上步行前进,锣鼓相应敲打;其中各种戏剧故事,可组成几组,队形排列整齐,“背芯子”演员按锣鼓点行进,煞是好看。
   周至、户县一带所流行的“背芯子社火”,也是以钢棍作主棍,架在衣袖里从背后伸出,演出各种奇观异景,和舞台上的戏剧人物略显不同,一般是粗犷、惊险、浓厚,有些人物如同民间“门神画”再现。“背芯子”中,以户县秦渡镇乔家庄的为最驰名,人们普遍称为“背火子”。据群众传说:周文王后代建都沣京(今秦渡镇一带),庶民百姓为庆贺万岁登基,于新春佳节时,举行祝贺活动,许多农夫喜不自胜,以各种游戏方式表示心情;当时乔家庄一邓姓农夫,给自已背上绑了一个木架(即木芯子),杷小孩化妆成吉祥物,绑于木架上,扭扭转转,嬉戏逗趣。人们到处传誉,皇帝一乐,也赶至观看,竟赞口不绝,并给以奖赏,后民间竟以此仿效,久而久之,沿袭至今。还有一个传说:乔家庄有一段姓农夫,喜爱吹拉弹唱,每年腊月,他常去渭河以北的礼泉、乾县一带卖生姜,看到当地人耍“背火子”娱乐(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不能用人抬或车拉),很感兴趣,于是暗中窥视,记在心中,回乡后于春节闹社火时,仿照人家模式,也做了结实的背架,叫孩童扮演戏剧人物,久而久之,成为当地的游艺习俗。“背火子”的芯子,原用铁材制成,短小而笨重,小孩背在芯子上,头重脚轻,不好掌握平衡,肯出问题和破绽。因此,常给背架人的脊背下部坠一块“胡基”(俗名,即土坯),或给腰部缠上铁镰。要起步,只能小步跑,很短时间就得歇缓。近年来,乔家庄的“背火子”,改铁制框架为木制框架,下用粗重硬木,上用细木,背架的框形加长,靠屁股处做有软垫,使重量减轻,背上装扮人物自如,又能保持自身平衡;同时,由原来只背一个小社火人物发展到两个,甚至三个;由单纯的戏剧芯子发展到杂技芯子,如:骑独轮车、跳花环等。在扮演内容上,他们多以戏剧故事为主,如:《唐僧取经》、《三打白骨精》、《二进宫》、《锦绣图》、《苏三起解》、《花亭相会》、《天女散花》、《芦花荡》等。表演时,列队的顺序是:先由两个妙龄少女打着一丈多高、八尺多宽,书有“乔家庄背火队”的金字横幅,起步登场;接着领队(也叫班头)跨步走出,口哨一吹,指挥棒一挥,四十多名女青年,擎着彩旗,紧跟而至;锣鼓队奏鼓乐,随背火队依次出现。这时,背火队的表演就开始了。一转背火,一般由两人组成,如《苏三起解》,上边小孩扮苏三,下边背架人则扮成崇公道;《秦香莲告状》,上边扮演秦香莲携带二子(均系两个假小孩),背架人则扮成中军,以示为传呼者。表演技术上,不是单纯的扭扭转转走小步,而是在平地上边舞边跳,舞步有“踩四角”、“跑花尖”、“跑八字形”、“经纬对流”、“卷白菜心”等组成,扭舞逗人,使观众哑然失笑。乔家庄背火子的锣鼓队,由原来的七八人,现已发展到近半百人。建国前,只有芯子40副,建国后已发展到全新40副,且配有30多副锣鼓。平时,两三转可以耍,几十转也可以耍。1990年10月13日在“古丝绸之路2100年周年纪念”活动的“西安焰火节”上,乔家庄背火子应邀表演,一呜惊人,轰动全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及省市领导、外国来宾,莫不连声称赞叫好,最后荣获金奖和锦旗。

   二、马社火
   “马社火”是陕西农村春节期间耍社火的又一种形式,即化妆的演员骑在马上的社火。早年,多化妆成武士,并在马背上作倒骑、仰立及战斗动作,颇有戎马征战的英雄气概。后来,逐渐变为以小孩作演员,化妆成各种戏剧人物;或单人骑马,把一个戏剧的几个人物用正骑、仰骑、相对骑组成一组;或一组戏剧的两个人物相向或相背,同骑一匹马,更易看清扮演内容。由于给马作了一定的披挂,又是由小孩化妆成的男女演员,虽无表演动作,却也逗人喜爱。
   在宝鸡、凤翔、千阳一带,闹大型社火时,特别是马社火和车社火,都讲究跑“探马”。“探马”,即化妆一丑角,头戴“凉可乐”(一种秋帽),翻穿皮袄骑在马上,有十多个头缠白毛巾,身穿白布衫、黑坎夹,有的还穿套裤的所谓“冒小伙子们”,他们手执连枷、拐子,尾随马后,有意打马驱行,从会场中问中心通过。这表示:某某村的社火快要来了。犹如前哨部队前来探路,但实际上是为马社火队抖威风,造气氛。
   有些地方,因当地缺马匹,马社火逐渐演变为马牛并用。牛的走步比较稳健,与娴静的《西厢记》、《红楼梦》等里边的戏剧人物相配合,还恰到好处,只要演练成熟,牵引人掌握牛的习性,使其听惯锣鼓喧闹,也别有风韵,比起骑烈性动物更显协调。

   三、车社火
   “车社火”种类较多,一般都在铁轮大车(或胶轮大车、机车)上装扮出各种假山假水假树进行表演。陕西各地的车社火,随风俗而异,各有不同。有的地方称这种形式为“芯子”,有的地方也称“车故事”。这里介绍一种“车社火”风俗中,被各地称道的三原县马额乡文龙村和新安村,在全省独有的车社火“云里显圣”。
   “云里显圣”以其惊险、技艺高超、装扮超凡,享誉四方。其导具,是在铁轮大车上,安一个特制的大铁轴,竖起,在其顶端安上大车轮(直径约计六市尺,民间旧道路行驶的大车轮),如轮子秋千,车轮上拴4个秋千(高出两至三个人的身高距离),由4名少年扮成传统戏曲中的4将,坐在秋千之上,车轮下用黑布缦罩,车轮上立3人,扮成关公、周仓、关平,脚下用黄板纸制成云朵,染成白色,恰似3人立于云中,黑布缦罩下,若2人推动车轮,车亦徐徐前进,车轮飞转,十分壮观。

   四、高跷
   高跷,三秦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不论山区、平原,高跷所表现的舞蹈和走功艺术,极受民间成年和少年男子喜爱,间有青年女子踩踏,形成男女装扮的角色队列,走村串户演出。高跷行进时,常以锣鼓相伴,跨出的步子大小、快慢,不以锣鼓点为准,但有时会走三步,停一步,或走五步,停一步,其用意是在锣鼓点之问,走几步停一步缓气以利于再次跨步。跨快步的,只有扮演丑角或孙猴子的高跷手,他们步子随便,可正前走,反后走,侧走,斜走,穿插进行,以取笑逗趣。高跷手一般均要经过事先训练,才能配合默契,否则,高跷手会站立不住,要倚墙而立,或手柱一个拐子,作为行进问的“扶手”。
   舞高跷的人员,可扮成一组戏剧人物,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猴盗扇》、《桃园三结义》等;也有扮成独角戏的,如《钟馗》、《弥面佛》等。他们均手执道具,双脚踩着木跷舞行。木跷多用结实的柳木、楝木,下圆上方的长棍形,高者三四尺,低者二三尺,上部钉一个“耳子”,支撑“踏板”,脚踏在抬木板上,用布带扎绑脚、腿,外用裤、裙遮掩,行走舞蹈自如。陕北一些县,把这种活动称为“高跷秧歌”,可以边舞边唱,或以舞蹈步子行进。关中一带,民间俗称高跷为“走柳木腿”。因为这种跷木,多用柳木制成,质硬,轻而韧,且不易在使用中碎折,给演舞者造成伤损。三原、临潼、高陵等一些县,还流行一种“短腿子”,即一尺或二尺高,专供儿童和少年走高跷用。民间的“走高跷”风俗,若高过四五尺,跷手脚扎绑于跷木之上,整个高度要近一丈高,或高过一丈,这样,每个跷手旁边,总要跟一个拿“高拐子”的人,拐子高过八九尺,随手可以举起来,让跷手按捺于手下,喘气歇缓。儿童少年表演走高跷时,一般旁边都要跟随成人或家属,以便保护跷手不出意外。
   高跷不是每场社火都参与表演,一般是配合社火队演出。冬季和春初,大地冰冻路滑,一般多作固定场所演出,不作行进演出。

   五、单杆轿
   在民间社火中,利用双人或四人抬的木杆,表演各种杂戏节目,陕西各地均有不同形式和耍俗。
   单杆轿又称“杠子老爷”,其名字源于过去官老爷经常坐轿,都是四人抬、八人抬(即四抬轿、八抬轿),而民间社火以模仿或嘲笑逗趣、诙谐的方式,采取“单杆轿”玩闹,别有风味。据民间传说,宋元代以后就流传这种民间社火杂戏,《元明清三代查禁戏曲名目》中,就严禁民间“扮官辱官”之曲目及活动,但民间往往在半夜时演出,和那些“半夜戏”一样,就长期流传后世了。流行于今临潼、渭南、华县一带的“单杆轿”,其耍法,由两人或四人抬一个长木杆,杆中间扎缠一个坐垫,上骑一个头戴红缨官帽、身穿黑色马褂的白脸老爷角色,他手拿戒尺,或一手拿着长烟带吃烟,一手提着瓦质尿盆喝水,喝五喊六,逗人发笑。他不时用诙谐的讽刺语言,挖苦脏、懒妇女、不孝敬父母者,以及那些贪官污吏,群众异常喜闻乐见,故称其为“杠子老爷”。临潼县在建国后某年正月,耍演“单杆轿”时,除两人抬轿外,还配有地保、衙役、乡丁若干人。“杆子老爷”可以喊来地保,汇报民间作恶者,经审问后,由衙役执鞭或用棒拷打,被审问者多是化妆后的“恶妇”、“懒汉”、“赌棍”、“杀人犯”、“贪赃枉法者”,以此教育群众,颇受欢迎。据临潼县一些老社火头传说,“单杆轿”流传时间,至少在元明代就在民间流行,到清末特别是“辛亥革命”时,这种“单杆轿”的演出达到了高峰。当时,为讽刺贪官污吏以及民间一些邪恶事,“杠子老爷”顺应民心,颇受民间老幼欢迎,故逐日传播、扩大,外县许多乡村,也演开了这种杂耍社火。
   扶老杆陕西潼关、韩城一带的民间社火中,表演一种“扶老杆”,被当作是一种高难度的杂耍节目。表演“扶老杆”时,将几米或近十米的竹竿,固定在一个石碌碡上,在竹竿顶上悬彩旗,旁悬一些动物面具,竿上还扶抓着表演的人物。这些表演人物,可以在竿上表演各种特技杂耍,或翻身脚蹬竹竿,两手伸向空间,形似扑崖;或头悬空、脚向上耍特技,如鹞子翻身;有的,还头顶碗碟,在转轮上飞转。表演“扶老杆”者,一般都是真功夫,其技艺精湛、巧捷,角角不漏破绽,故每逢演出,观者蜂涌四堵。

   六、一树猴
   “一树猴”是一种装扮社火,主要流行于本省白水、宜君、洛川等县。其耍法:过去是在一个铁轮(或胶轮)大车上,安装一座假山,山间竖立一棵大树,均用木板、木材做成,外涂颜色,由成人扮演的老猴和由儿童扮演的小猴,在树枝上翻筋斗、拉串串(老拉小,多至数个,以手互拉,或以脚勾头)等动作;有的表演,还配上乐曲和指挥者,显得有节奏、有次序。现在表演“一树猴”,已不采用铁轮或胶轮,而衍变成一种“芯子社火”,即除假山外,树枝全是钢筋件为轴,外罩彩纸或彩色布带,其细微部分,如树梢、树叶处,均可吊住“小猴”,这些“小猴”,翻、挪、跳、跃显得活泼自如,惊险莫测。假山下的车轴,多为卡车、四轮车,既可定点演出,又可在行进中表演,如同今日游行中的彩车一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陕西省民俗风情  
陕南二人转 八仙桌上大舞台——安康小场子 陕南民俗:“杀年猪”与吃“泡汤”习俗 儿时的记忆——老式爆米花机[图] 陕西社火:延续数千年 中国最古老的风俗 中国关中八大怪(附图片)[图]
陕西民间祭城隍 陕西民间祭财神 陕西民间祭麻姑
陕西民间祭虫王 陕西民间祭冰雹 陕西庆坛崇祀
陕西民间对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崇祀 陕西对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崇祀 陕西宗教禁忌
陕西日常生活禁忌 陕西年节禁忌 陕西探视病人、丧葬禁忌
陕西民间婚姻禁忌 陕西民间生育、年寿禁忌 陕西民间生产禁忌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俗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