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饮食 忌在饭前饭后用双筷敲碗,吴堡县俗谚云:“敲碗敲筷子,讨吃一辈子。”忌将筷子斜插在饭菜上,因为只有“献饭”,也就是祭鬼神的饭才是斜插筷子的。和别人一起吃饭时,忌“单挑”,即用一根筷子挑起菜;忌在夹到菜后丢下不吃,去夹另一块;忌在菜中翻着寻找可口的食物;忌别人正在夹菜时,跨过去夹菜;忌接连吃菜,中间不吃饭;忌用粘着饭菜的筷子去夹菜;忌伸出舌头舔筷子。 忌食蛇、鼠、猫,这些动物在广东却被视为美味佳肴。旧时,铜川、耀县(古称耀州、华原)等地不食鱼、螃蟹、田鸡、鳖,《华原风土词注》云:“河水盛涨,得鱼或盈尺,产鳖尤多,涧溪并有蟹,州人无取食者。”忌狗肉上席。民间认为,牛、马、狗对人有功,不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杀牛、宰马、屠狗作为肉食来源。民间相信有些食物相克,不可同食,如柿子与螃蟹,花生与黄瓜,葱和蜂蜜,烧酒与生姜等,据说吃后对健康不利。有些食物忌多吃,俗谚云:“桃饱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认为多吃杏、李子有损健康。忌将两种酒掺在一起喝,认为易使人醉。忌喝“隔夜茶”。忌食腐烂食品,铜川俗谚云:“宁吃鲜果一颗。不吃烂果半篓。”忌暴食暴饮。忌分梨而食,因为“分梨”与“分离”谐音。勉县人民主张“食不言,寝不语”。进食时,很少有人高谈阔论。
五、居住 在封建社会中,政府对住宅规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唐代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棋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房不得过五闾五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等等。突破了这些规定的人,会受到处罚。 民间建住宅时,房形要前低后高,忌前高后低;同一座房子的窗户不可一大一小;屋门忌低于窗户。佛坪县中堂内不能有石头,否则被认为是“白虎卧中堂”,会家破人亡。西房不可高于东房。院子力求是矩形,忌三角形。扶风县院内凿水井,只能凿在院内的上方,即左方。俗以为上方属阳,吉利;下方属阴,不吉。灶火口忌朝北,力求向南,铜川俗谚云:“有钱没钱,灶火口面南”。厕所忌设在院内上方。大门前不可有坟墓。大门不可直对着道路,否则鬼魅易侵入;如不得避,安装镜子、“石敢当”等避邪物。丹凤县大门不可与住房门端对,而且前者要比后者小,据说这样可以“聚气”,从而达到“聚财”的目的。邻居之间,忌彼此大门端对,如不能避,各自在门内设影壁。忌讳邻居的房屋高于自己的房屋。所以旧时同一村落中房屋高度大体一致。忌邻居的房山墙,冲着自己的院子。民间对庭院内外栽植的树木种类,也有一些禁忌,参看本篇第三章第一节《生产禁忌‘栽树忌》。 旧时的官僚地主家庭,常常数代人同居。长辈住上房,晚辈住侧房,仆役住下房,妇女不能轻易到达外院,宾客外人不可进入内院。平民家庭里,主张叔嫂不通问,忌公公常见儿媳的面。《三原县志》云:“妇翁非庆贺不见面。”忌男子把情妇带进自己家中行房事,俗谚云:“野花进房,家破人亡。”忌将自己的房间借给别的夫妇同房云雨,镇坪县谚云:“只能借房停丧,不能借房成双”。忌女人睡觉打鼾,俗谚云:“男子打鼾屋生光,女子打鼾守空房”,就是说会克死丈夫。女子入夜不梳头,不照镜子。清涧县人睡觉忌脚朝外。该县忌外甥在外家剃头;若剃头,须坐在尿盆上,或站在磨道里。 丹凤等县人扫地时,扫到门口时忌继续朝外扫,得朝里扫,以免把“财气”扫出门。有些县人们认为,门口和锅台前由于常踩泥而攒成的土疙瘩关系着家庭的“运气”,是宝贝,不得铲除。扶风等县人们认为,院内井上打水的辘轳只能向宅内转,不能朝门外转,以为“辘轳朝外转,家里会转散”,此俗现已少见。清涧县人忌女婿挑水;若挑,自入大门时须放下扁担,手提而人。该县送还别人家的水桶时,忌挑人别人家,得手提而人。男子忌从晾晒着的女人衣裤下经过。女人的衣服忌挂在室外过夜。
六、行旅 古代出门远行,必占卜出行方向,挑选吉日出发,祭祀路神。府谷等县人们远行时,忌出门遇见空桶空担子,以为自己将会空跑一趟,达不到出行目的。忌遇见猪,因为猪是“黑煞神”,故不吉利。长武县忌讳遇见野鸡,认为早上遇见野鸡,晚上会碰到鬼。横山等县人向别人问路时,忌对方答道:“没路!”认为此后运气会变坏,果真无路可走。铜川市认为,出门遇见喜事吉利,碰到凶事不吉利。白河县却相反,认为遇见葬丧吉利,碰见娶亲不吉利。礼泉等县数人黑夜出门时,忌说“前面没路了”。清涧县夜行时,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不应声,以防对方是勾魂鬼。
七、作客待客 吴堡县作客有十忌:一忌开门不进家,在门口探头探脑;二忌上炕不脱鞋,但小脚老太婆例外;三忌笑声不开朗,靠鼻子冷笑,不礼貌;四忌衣帽不整洁;五忌自傲不尊老;六忌孤僻不爱小;七忌晚辈吃饭坐上席;八忌抢先动碗筷;九忌问人悲伤事;十忌走时不告别。 吴堡县待客时,饭桌要顺放,饭完只能用布拭,不能用笤帚扫,否则会被人认为是“扫驴槽”,是对客人不礼貌。客人在,不去尘,不扫除。把客人送出门后,关门不能过重,免得人家会以为对他不满意。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