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南郑某宅格扇门
石板房全部以石材步架造壁,多建于紧靠石崖处,三面墙壁用直径一尺左右的石头砌成,屋顶用大小不等、长方不一的石板盖成。这种房因地取势,就地取材,它土生土长,全是山石,没有粘接的水泥和石灰泥土,但却坚固得像铜墙铁壁,现在残存的一些石头房,年深月久,虽然已经不住人了,但它依旧岿然耸立着,这种技术恐怕现今的建筑工程师也难做到,展示了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石板房的优点是造价低廉、经久耐用,它不怕火灾、不畏冰雹,隔音性强。这种房屋过去在镇巴、西乡、安康等县山区较多,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已不再修建了。 竹木房多建于产木丰盛的森林区。用天然圆木层层垒叠,构成房屋壁体。此类房屋有两种建造方法:一种是在壁体上留个口字形窗户,木墙上平铺一排竹竿,用细绳密结,屋顶用蓼叶层层覆盖,再用竹篾结扎牢固;另一种方法是在圆木垒成的壁体上,平整密集地铺一层毛竹作屋顶,然后在上面抹一层较厚的草筋泥,干后便是烘粮食的火楼。这种房屋在南郑、宁强、城固等县山区均可见到。
图21旬邑唐宅脊吻细部 水泥平顶房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钢筋水泥结构房屋,常见的有二层或三层楼房不等。墙壁用砖砌成,以钢筋水泥预制的空心楼板盖顶,各层设置水泥阶梯作为上下通道,房顶平面可晾晒粮食衣物及干果,夏季夜晚也可在楼顶上露宿和乘凉。水泥平顶房坚固耐用,但造价较高,现在各地富裕了的农民大多盖这种房。 陕南秦巴山区,旧时民居很简陋,除少数富户住庵间大瓦房,一般农户受经济条件限制,房屋都很矮小,为了冬季保暖和防止野兽侵袭,墙壁上有的不开窗户,有的只开个一尺见方的小土窗,室内光线很暗,做针线活的妇女瞅坏了眼睛,害眼疾者就很多。由于房屋间数少,为了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家家在堂屋角落处置一火塘,燃烧树根木柴,终年不息火,其上方用绳索由屋梁垂下一个铁钩,上面挂着铁壶、砂锅,既烧水炊饭,又照明取暖,不再另设厨房。有的虽有厨房,却与猪圈、厕所兼用。民谣讥之为“猪娃拴在床脚上,茅厕修在锅台旁”。这种状况直到70年代初才逐渐有了改善。 陕西民居的第二种类型就是窑洞。窑洞的历史悠久,西安南郊曲江池遗存的几孔窑洞,据说就是唐代王宝钏受苦18年所住过的寒窑。北宋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也记载了陕西境内的窑洞状况,可见窑洞这种民居形式最迟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窑洞是陕北民居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关中渭北高原一带的窑洞也很普遍,这种居住形式是由当地自然条件造成的。陕北地势高、黄土层厚、沟壑梁峁纵横,而当地木材却很紧缺,基于这些原因,以往陕北除平原城镇中的富户修建木构架的房屋外,广大村镇居民多利用山峁沟壑,靠崖沿沟挖筑窑洞居室,或就地取材,砌筑独立式砖石窑洞。 关中渭河北岸处于黄土台原区,崖高土厚,土质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因地制宜,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也有把窑洞与房屋结合起来组成院落的。 陕北人把修窑洞称为“券窑”或“箍窑”,一间窑洞叫做“一孔”。每户的窑洞数量因经济条件和人口的多少不等而各不相同。有的仅设独立的单孔窑,有的两孔窑洞连在一起,形成一明一暗的双孔窑,有的三孔窑洞毗连,形成一明两暗的格局。由于各地的气候和生活习俗不同,窑洞的形式和风格也略有差别,如有的窑洞前小后大,称为“锁口窑”,利于避风保暖;有的则前大后小,称为“大口窑”,利于采光和通风;有的窑体前后宽度一致,称为“简形窑”,便于布置家俱;也有的因在挖掘过程中遇到土质变化而将窑身斜向挖进的,称为“斜口窑”。 由于地理条件、构筑方法和建筑材料的不同,窑洞的形式多样,主要类型有靠崖式黄土窑洞、靠崖式砖石窑洞、接口窑、柳笆草泥窑、平地独立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等数种。 靠崖式黄土窑洞都倚山靠崖,将自然的黄土崖垂直削齐,在崖壁上开挖窑洞,挖成一个高约3米多,宽3米左右,进深5~6米的土洞,为了保持窑体的稳定性和受力合理,窑洞的顶部皆为半圆或尖圆的拱形。为了增加辅助面积,有的在土壁上挖成各种形状、尺寸的壁龛,供贮存物品之用。窑壁多用麦壳泥抹光,再用石灰或白垩土粉刷。窑洞一面有门,门左右两边筑墙或筑半墙,上开窗,窗户有两种,一种是小方窗,光线很暗,另一种是半圆窗,约有3~4平方米,阳光直射,采光较好。黄土窑洞造价低廉,但没有砖石窑洞坚固,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大多住这种窑洞。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黄土窑洞已越来越少了。 砖石窑洞是将黄土窑洞的前睑从底到顶用砖或石券拱,其内部的黄土层外表也砌上砖石护住壁面,以防黄土层日久风化而剥落。砌筑方法是用1米宽的拱形模做为支架模板,称为“窑¥”,在窑¥上砌砖石,砌好一段,将窑¥向前移动,再继续接砌,直到砌完为止。这种窑洞形式美观,坚固耐用,有的还用油漆彩绘墙壁,但耗费工料多,造价较高。陕北临河川地区石头多,人们因材致用,多修石窑洞。砖窑洞多在山区。 接口窑是在黄土窑洞的洞口用砖或石接一段券拱,一般接1~2米,也有接3米以上的。这种窑洞比土窑坚固美观,比砖石窑洞省工省料。现在新建的窑洞多为这种形式。有的在窑洞外续一间房屋,以保护窑面,形成半窑半房的格局,但窑内光线很暗,也影响窑内通风。 柳笆草泥窑洞的窑脚用原状夯土或用土坯砌筑。拱顶用红柳枝条编织、内外抹草筋泥或麦壳泥。这种窑洞的拱顶轻,抗震性能好。过去多见于神木、定边、靖边等县山区,因其简陋,70年代后不再修建。 平地独立式窑洞是人们为了节省木材,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砖石砌筑的窑洞。先用原状土夯筑窑腿,再用拱形木板做支架,逐段砌筑砖石。拱顶上覆盖黄土厚达1米以上。这种窑洞可在前后两头开窗,通风和采光都比靠崖式窑洞好。有的用砖石砌筑窑腿,将顶部做平,上面还可加盖一层木构架的房屋。 下沉式窑洞又称“地坑窑洞”,是在土层深厚的平坦冈地上,向下凿挖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沿坑壁向三面开凿窑洞,另一面筑成斜坡或阶道通至地面。地坑深度至少5米左右,人工崖面如9x9米,可挖8孔窑洞,9×6米可挖6孔窑洞。坑院各面窑洞有主次之分,上面的为主窑,两侧为次,一如地面上的三合院。院内靠挖地沟或渗井排水。这种地坑窑洞很隐蔽,符合私密要求,居住不受环境干扰,从地面上根本看不到有农舍宅院,当人们走近了它,向下俯瞰,方发现别有洞天。古诗歌谣赞它“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车马打从顶上过,只闻鸡犬不见人”,生动地说明了它的特点。此类民居多见于渭北的永寿、乾县、淳化等黄土原区。 延安的窑洞多修建在山坡上,从坡底依山就势层层筑窑,一直修到半山腰,底层窑顶常常就是上层窑洞的平台和通道。每层窑檐上都有砖砌的花格护栏,构成各种几何图案,美观大方,独具一格。50年代延安大学曾在一座山腰上修建了6层石窑洞,每层30余孔,层层叠叠,与起伏的山势浑然一体,因其地处高坡,景观开阔,入夜满山灯火,宛如天际闪闪繁星,十分壮观。 陕北窑洞民居的装饰重点是门窗,门在两侧或居中设置,与窗连在一起,多为满樘门窗棂格,一般下部是木板门,上部做成窗格,棂格的图案形式有直纹,有斜纹,也有做成拱形图案的,多为丁字形、万字拐、方砖套等,构图既古朴典雅,又新颖别致。窑窗上大多有窑檐,天阴下雨,雨丝儿湿不了窗户纸。门窗多雕刻花卉、彩绘油漆。逢年过节,窗户贴上白格生生的窗纸,红格艳艳的窗花,在光影和树影的映衬下,显示出一种特有的魅力。秋收季节,家家窑面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窗台上摆满黄澄澄的南瓜,树杆上缠满玉米棒,这景象展现出陕北农村丰收的一幅风情画。 关中和陕北的民居,无论是房是窑,也无论贫富贵贱,室内都有火炕。炕是休息睡觉的地方,也是取暖设备。它用土坯或砖石砌成,紧靠南窗之下,以利采光。下面留有炕门,便于掏灰和加添煨炕的燃料,一头修有烟囱通至屋顶排烟。贫家的火炕则与锅灶砌在一起,彼此相连,炕与灶之间砌一堵约一人高的矮墙相隔。锅灶的烟道从炕下通过,利用炊饭的余热烘炕取暖,以节约燃料。媳妇坐在灶口烧火煮饭,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屋外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室内却有一处温暖之地。吃饭时全家围炕桌而坐,婆婆坐在炕头舀菜打饭分食。闲暇时全家聚处其上,把脚捂在被子里取暖,妇女们坐在炕上或用拨调搓着麻绳,或一针一针地纳着鞋底。客人来访,主人首先招呼其“往炕里头坐”,然后取烟倒茶予以款待。民谚“暖窑热炕一盆火,小米稀饭白蒸馍”、“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是近代以至当代陕北一幅农家生活画面的写照。陕北人还习惯于在炕头放个不足一尺高的石狮子,称为“拴娃狮子”,孩子生下百日后,都要用炕头石狮“拴”起来,意在拴住娃的魂魂,娃就不会生病夭折了。据传狮子是佛祖的开路神兽,每当佛像出行时,佛家都要以避邪狮子导引其前,因而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驱邪的吉祥之物,陕北民间将它视为家里的守护神。陕北炕头石狮的塑造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稚朴型的,体积偏大,有的像严肃的老人,有的像顽皮的孩子,有的像憨稚的布老虎,有的像逗人的小猫小狗;另一类是写意型的,体积偏小,而头部却很大,两只凸出的眼睛大似铜铃,张着个血盆大口,体形既奇特又凶猛威武,这是一些雕刻技术娴熟的艺人随意之作,手法上粗细结合,阴阳并用,大胆夸张,所谓“十斤狮子九斤头,一双眼睛一张口”就是最好的概括。陕北人无论富贵贫贱,几乎家家炕上都有石狮子,民谣云:“财东房上有兽头,贫户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这些习俗反映出人们祈盼平安吉祥的心愿。 窑洞的优点是它覆盖的土层厚,与大气接触少,室温传导慢。据测量窑洞的温度在10至22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为30%一75%之间,大气中各种放射性物质、噪音的污染干扰较少,住在里面很舒服,人们称赞它“冬暖夏天凉,胜过盖大房。千年不换瓦,万年不换梁”。尤其它利用沟壑梁峁、开发地下空间,不与农争地,又节省木材,因而陕北人对窑洞有很深的感情,当地人把窑洞上面叫脑畔,把窑洞前面叫睑畔,人们常在脑畔上栽种树木,在睑畔上种植蔬菜,庄稼人住在这样的窑洞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代相传、怡然自乐。从80年代开始,窑洞的质量普遍提高,农村建窑的趋势是在向着“三孔砖窑石面面,土打围墙一圈圈,花果林木一片片,油漆门窗花边边”的方向发展,多为戴砖瓦帽子的砖石窑洞。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