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 昔称“过年”。古时把立春称为春节,也称之“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的《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春节也移到农历正月初一。从此,农历年之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从年前的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是人们准备过年最忙碌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谓之“扫舍”;拆洗衣被,理发洗澡,杀猪买菜,购置各种年货;还贴对联窗花,挂年画,里里外外布置一新,迎接新年到来。 除夕到元旦后几天,过去主要是祭祀、祝福、交际娱乐的日子。除夕与元旦两日毗连,是过年的正日。届时,人们家设财神、灶神、门神、土地神、天神等神位,挂起先人牌位,并到祖坟祭奠,请先祖回家过年,还要烧香点烛,敬献食果,以谢神灵和先祖的恩惠,祈祷来年吉祥如意。敬神之俗近年已被淡化,祭祖之仪至今仍然盛行。除夕之夜,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俗称“坠命钱”),意谓“终年有钱”。晚辈给长辈行礼拜年(昔为叩拜礼)。之后大人们准备第二天早餐。“年三十”之夜,要吃“团圆饭”,全家围坐一起,边吃边谈,热闹非常,并燃放爆竹,直至深夜,谓之“坐夜”。也有通宵不息,谓之“守岁”。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初一黎明,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点烛上香,祭奠家宅六神和祖先。接着吃早饭。过去,初一早多习惯吃臊子面或饺子。饭后,晚辈给长辈依次拜年祝寿,长辈按人发给红枣、核桃、糖果等食品。 大年初一,为了讨个吉庆、欢乐,还有许多禁忌。日出前不清扫,初五以前不倒垃圾,否则认为是破财;忌用剪刀、针线,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认为不吉利。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人们着新衣,带礼品(多为挂面、猪肉、糕点之类),络绎于途。初五称“破五”。是日中午,家家都要吃搅团,意谓“补烂洞”,期望来年日子红火。另外,还要“扫穷土”,即把房舍里外的垃圾扫出门外。初六至十五日为拜晚年时间,给外甥外孙置灯笼腊烛,回节送灯。 “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富人过年,穷人过难”,这些是过去流行的顺口流。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种情况大大改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文化生活水平逐日提高,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春节中那些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吸收了其中有益部分,并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等活动。另外,春节期间,电台、电视台还组织各种联欢晚会,市、县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放电影、唱戏、灯谜和舞会等,这些都体现了人们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城乡演出狮子舞、旱船、高跷(柳木腿)、竹马、社火等(一般从正月十二就开始活动,到十五这天达到高潮,俗称“闹元宵”);晚上,悬挂花灯,燃放烟火,热闹非凡。“文革”中,民间社火被横扫,不许演出。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日子越过越好,元宵节也一年比一年隆重热闹,节目花样日新,成为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 节日食物多吃元宵,农村还要做“老鼠馍”(形似老鼠,内有包菜、包豆、包油面等)。 三、龙头节 俗称“二月二”,为以春节为中心的节日过程最后一节。是日,民间都要炒食各种豆子,意取“金豆开花,玉龙释归”之意,还有食用发面烙制的棋子豆的习俗。有些地方,要为新嫁出的女儿送豆子。 这天,扶风、眉县、岐山、凤县等地过去有一种“抬懒婆娘”的习俗。它寓意新年已过,天暖地开,如果再不下地劳动,仍然留恋过年光景,怠惰下去,就会被人们像懒婆娘一样所抛弃。这种活动现在逐渐消失了。在千阳、陇县一带,是日为药王孙思邈的庙会,届时还举办物资交流会,人们可购置工具,准备春耕生产。 四、清明节 清明多在公历4月5日前后,为民间家祭例日之一。一般人都要在日前祭扫先祖坟茔,或家长谒坟、或举家拜墓,民间称这种祭祖仪式为“上坟”。上坟时,携带曼烧纸香烛酒等祭品及铁锨,铲除坟上杂草,然后添土,在坟上压纸数张,以示祖坟已被子孙祭扫。如因故或墓地太远而不能扫墓者,即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化纸钱,以表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清明,职工、干部和学生,作为年例要携带花圈、花束,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纪念那些为人类文明和自由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先烈。同时,在烈士墓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是日,民间多以油糕、粽子、油饼、荷包蛋、绿豆糕为节日食品,亲戚朋友之间也互相赠送。在千阳、陇县一带,新婚夫妇要给女方娘家送粽子、油糕,谓之“送端午”,在扶风、眉县、岐山一带,新妇娘家第一个端午节要给女儿送食节馈,谓之“送节礼”。端午前夕,舅家等亲戚给小孩送“裹肚”,近年来,改送汗衫、背心等衣物。是日,民间门窗皆插艾枝,谓能驱除蚊蝇,并以雄黄酒涂擦眼、鼻、耳窍,以避瘴气,远毒虫。还于拂晓去田野、地埂上采集远志、防风、柴胡、桑叶、蒲公英等中草药,混合一起煎汤熏洗眼、手、脸,意取避邪除病。是日,儿童们穿戴一新,身戴五色线,身佩香囊,俗称“香包”或“搐搐”,是以绸布制囊,内充棉絮、掺以香料粉末制作而成。民间制作的香包,五彩缤纷,型体各异,小巧玲珑,维妙维肖,精制异常。此习俗至今盛行。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