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境内每逢小麦收割时,常有来自甘肃、陕北及北部数县的农民,成群结队地自带镰刀前来割麦。一般干一天活,付一天工钱。过去多为步行,现也乘车。从南到北,边收边退,赶回家时,家乡的麦子也到了收割季节。因这些农民像候鸟一样定期往返,故俗称“麦客”。 运麦运麦有驴驮、车拉等方法。用大车搬运时,要先用双齿麦杈或三齿钢杈,挑起麦捆入车,错落压茬,以粗绳揽住,于车后麦秸底部插入绞锥或绞棒。上拉下绞,你呼我应,俗称“绞车”。直至麦秸束紧,然后移回麦场上。 每逢开镰前十余日,出嫁的女儿要携带四色礼品回拜娘家,叫看忙口,又叫看前夏、看麦穗黄。尤其是新婚女儿要同女婿一道前去,礼物较重,款待也比较丰盛。夏收夏播之后,娘亲要带上礼品回看出嫁的女儿,或舅舅看外甥,俗称看忙罢,又叫看后夏。 拾穗小麦收割完毕后,境内各地都有妇女儿童抢拾麦穗的习俗,以保颗粒归仓。有的家庭为了鼓励孩子勤劳,贴补家用。也有给孩子留作体己钱或供其上学零用的。 摊场小麦入场之后,先将麦捆栽起来,穗子朝上,便于太阳曝晒,待热干后抖擞零乱,摊成头道场,也叫生场。一般用碌碡碾打,现在也有用脱粒机的。碾打完后清出麦子,隔日重晒一遍,再碾再打,也叫熟场。摊场所用木杈与装车所用木杈一般不同,场伙多用三四股长杈,上有一形似鸡爪的单股,可杈住较大的散麦擎起来移走。也有用钢叉的。 碾场 旧时打场多用连耞,将切割下的麦穗集中摔打,促其脱粒;连耞由手杆和敲杆组成。手杆多用约6尺长的活竹竿,将根部尺许处用火烧软后劈半,折弯与杆平,即为杆柄,习称“连把”。敲杆用约3尺长,较硬的细木棍五六根平排,再用牛皮连结如板,上端加置一短木轴,即为敲杆,俗称“连拍”。用时将敲杆的轴套在连把弯处,操作者持柄使敲杆绕轴旋转,敲击铺在场上的麦穗,促其脱粒。后来多用碌碡碾场。碌碡多用青石錾成,中间略粗,两头稍细,便于运转自如。碌碡又称石磙,两端平面中央各凿一个小洞,俗称“脐窝”。脐窝要用生铁铸成,以蛋清浇灌,眼子装上木制或铁制框架,叫“拨架”。为使牵引马骡或牛上套不晕,要戴上揞眼;为防其吞吃麦草,要佩戴嚼子;碾场人一手牵牲口,另一手要执鞭或粪笊篱,喝叱牲口绕场旋转。碾过数遍之后,要将麦草翻过,俗称“翻场”。将沿边散乱麦子向中心挑拨,名叫“圆场”。直至麦粒全部脱落后,开始“收场”。先将麦秸一一抖擞清出,然后用木杴或刮板、扫帚集拢麦粒。刮板形如大铲,一人扶把,一人牵拉,可将麦粒连带麦糠刮到顺风处扬场。现在碾场多用机械力牵动,如拖拉机等。 扬场麦子脱粒后,扬场是最见功夫的农民技术活路。扬场人要侧风而立,手操木杴,铲起适量的带糠麦粒,估量风力大小强弱,掌握用劲轻重、扬程高低,以弧线形扬出,使精麦与秕糠分离。俗谚云:“锄草入麦秸,扬场左右杴。”可知扬场人讲究左右开弓,一边扬场,一边清扫麦粒上的穗子,要用长梢扫帚轻轻掠过。必要时要跪下扫掠,以避免麦粒溅飞入糠。麦子扬出后,要连续曝晒三天。讲究伏天晒麦,伏后不易发生虫蛀。晒后便可簸筛入仓。 堆秸民间常选用部分上好麦秸,编织成冠,“形如伞而微小,稀疏不蔽风雨,出入寒暑不离”。但绝大部分麦秸仍要集中成垛,留作越冬柴火或牲畜饲料。也有的送往造纸厂生产纸浆。境内民间堆积麦秸,多取圆锥体,底小中粗,慢慢收顶,好像一座座蒙古包。堆秸完毕后,要用麦秸搓成的草绳纵横交叉,保护起来。也有的地方用草泥涂抹垛顶,以防雨淋。此时街坊四邻要前来帮忙,遇饭则吃,彼此换工。 二、玉米种植 玉米又名包谷。境内引进时,原先在旬邑等地山区播种,后来逐渐进入平原地带。 播种玉米播种要抢时间,一般多用牲畜拽犁开沟,翻出新土,然后手播。也有的地方不直接开耕,用锄挖窝点播。一人挖坑,一人点种,随后浇水掩埋。山坡旱地土质较差,还要将牛羊粪逐窝埋施,以保证出苗茁壮。 锄地玉米地讲究勤锄深锄。因夏播后气候炎热,耕地杂草生长很快,所以要一锄再锄。锄玉米地要用板锄,必须挖掉麦根草根,松土蓄墒,俗称“开荒”或“镑茬”。二三遍时要浅锄,以免伤及玉米根须。俗谚云:“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个脸。”又云:“锄头底下有水(蓄墒)。”锄三遍时,要定苗施肥,以农家圈粪和绿肥为佳,拥护玉米根系。 浇灌立夏前后,如果干旱不雨,要引水浇灌一次,以利墒足苗壮。长至一米左右时,要为玉米根中培土,或以人工拽犁耕垄沟,或以锄起沟。如果伏天雨季来临,也可起到团根免倒的作用。谚语云:“有钱难买五月早,六月连阴吃饱饭。” 包秧旧时武功县一带流传有一种包秋习俗。即在秋季庄稼成熟时,各村堡或寨子便有人出头承包守护庄稼。包一料秋,可得三至五石小麦(折合500至750公斤),由种秋的人家分摊。承包者在路边地畔的秋禾叶杆上喷洒石灰水,作为标记;在村中贴出罚规,凡违犯者罚钱若干,或罚戏一台。承包者日夜在田间巡视,守护秋禾。后来多为那些地痞恶霸垄断乡里,他们用撒擒诡计敲诈勒索,坑害行人。现已彻底废绝。 扳包谷玉米成熟后,平原地区多就地扳下包谷,先运回家中,然后脱下包皮;也有的地方带杆拉运回家,边扳边脱。脱完包皮后,留出辫子结成六个一爪或多个一条,挂在房檐上,也有的缠绕在门前大树或木桩上。此时或黄或白的玉米棒子,像一幢幢金银柱子,高擎于农家屋前,煞是好看。 脱粒玉米棒子多用手工脱粒,俗称“扭包谷”。也叫剥包谷。多于闲暇时间剥粒,随后晾晒食用或作饲料。当地人用包谷制作搅团、发糕和玉米糁子等家常食品。 三、棉花种植 棉花在境内泾惠渠流域种植较早。1934年前当地多种木棉,产量低,品质差;嗣后逐步选用四号“斯字棉”作为适宜品种,因其选育地点位于泾惠渠流域,又称“泾斯棉”。 种植棉籽播种前,要搅拌农药和羊粪之类。一方面耐寒早出,一方面防止病虫害。棉田平整后,要视其肥瘠确定作育株数。肥田、水田棉花植株不宜过稠。 拾花又叫摘花。多由妇女和儿童采摘花絮。一般胸前围以棉兜,边摘边装,满后入车运回。拾花姑娘如彩蝶飞舞花丛,拱起棉袋,来回穿梭,讲究速度快,捡拾净。人们习惯上清早或黄昏捡拾,因午后过热,枯叶多脆,容易混杂。棉花采拾数次后,倘棉杆未拔倒或已拔倒在地,可允许他人捡拾遗棉。此俗至今犹存。 晒花指将带籽的棉花(即“籽棉”)摊在用木竹杆或芦杆等编织成的箔子上晾晒。这时农村晒棉箔子相连,银絮耀目,非常好看。籽棉晒干后即进入脱籽等加工程序。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