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民俗首页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民俗风情大全 > 正文

咸阳服饰习俗(2)

2013-7-22 14:24:42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服装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咸阳市境就出现了庶人穿着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作为吉服的记载。《诗经·秦风·无衣》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为没有用棉絮或集麻制成的袍服,怎么能度过严寒的冬季?《豳风》又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亦可证明既短且劣的襦衣(也即褐衣),应是这时劳动人民的基本服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吸收列国服饰文化的同时,重点继承了周代的服饰制度。秦王在朝贺和祭祀时穿黑色礼服。但封禅祭祀泰山时,仍穿白色衣服,且赐赏百官母妻的,皆是五彩夹缬罗裙之类。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仍以黑色大冠为祭服,崇尚宽襦大裳,一般服装亦无禁例。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数码用五,但为年轻将军霍去病送葬时,仍然以黑色为礼服。汉成帝时(公元前32—公元7年)规定青、绿为民间常服。由于这两种颜色在视觉上有平和后退之感,后世一直被定为平民的服色。
    到东汉时,儒家学说指导下的衣冠制度正式确立。普通男女仍穿襦裤或襦裙,短上衣,与下身分开。同时,胡服开始介入朝野服饰习俗,战国秦汉以来的曲裾袍渐被淘汰。班超出使西域疏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联系,也促使西域胡装款式慢慢走入汉族民间的生活环境。
    到南北朝时,由于境内外频繁的战争和移徙,周边胡族居民迁入市境,土著居民纷纷向山南、江南转移,造成了胡多汉少且交往频仍的局面。如裤褶原为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裤管,此时已开始广为流行。裲裆(亦即背心)亦由军戎服装中的裲裆甲逐渐演变出来,成为后来人们穿用的背心或坎肩,到明清时礼服中已有使用,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从咸阳国际机场发掘的北周贵族墓葬中,可以看出原先佩戴军旅生活用品的鞢带,早已流传。这种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革带服饰,对唐代及后来的汉族衣饰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隋代民间妇女多穿青裙,外出要戴幂罗,把面部罩住(中亚国家妇女至今有此习尚)。其时士卒服黄色。唐代把赧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色彩,后来多次颁令禁止民间服用。唐中叶流行帔帛(即披在肩背上的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在中宗神龙二年(706)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人《步辇图》所绘宫女头上平起作云皱,穿小袖衣,朱绿裙,与渭城杨家湾唐初壁画相同,裙腰上至乳房以上,加帔帛,穿小口条纹裤,透空软棉靴,带金条脱。半臂(亦即半截袖式衣衫),是现代服饰常用的一种款式,在唐人服饰中亦可见到。永泰公主墓石椁线雕人物使用将半臂套在外衣里面的穿法。盛唐以后,因社会习尚以丰腴为美,穿半臂的绘画形像逐渐减少。
    宋代裙子多为六幅、八幅,乃至有十二幅之多。纹饰或作彩绘,或作染缬。史载当时北方妇女多将布匹南输,而将成衣北运。其时红色石榴裙多为歌伎所穿,受到诗人吟咏。青、绿色裙为老年妇女或农妇所穿用。由于家具的发展,妇女裤装开始有裆,但仍不外露。元代以下禁令增多,民间服饰向灰褐色系发展。霞帔是宋代以后妇女的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文献记载中颇多赏赐命妇服饰的记录。
    清代以后满族服装渐次流行。清初袍衫尚长,顺治末短至膝盖,后又加长。甲午海战后,受西式服饰影响,中式袍衫的款式越来越紧瘦,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如细薄的轻纱被用来作棉袍、夹袍。俗语云:“有理者无里,无里者有理”,反映了当时服装习俗的变化。其时北方人流行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且有系腰带习俗,所谓“三单不如一棉,三棉不如一缠”,至今在农村老年人中仍有流行。
    晚清至民初服饰,所用布料多为家织土布,颜色有染靛蓝、藏青色(用涝池淤泥和一种名叫口袋叶的草汁染成)等。进入民国时期,立领式中山装在公务人员、青年学生中流行。清末开始广为普及的裤子,把传统的抿裆裤改为前后各两片组成,侧缝上端均有直袋,前后腰有折裥,以前裆裤缝为开门。其规制夏用白色,其他季节用黑色。咸阳城乡至今偶有存在,个别地方有所变化。民国初年中式礼服为长袍马褂,或长袍坎肩。20年代以后,逐渐流行旗袍,成为青年女性及体型较瘦削的中年妇女的常用服装。也有的青年知识女性上着大偏襟直领单衫,下着现代裙裾的。抗日战争时期,城市青年多穿士林蓝、安定蓝、蓝灰等颜色的服装,女青年也偶有穿用。此外,还有穿工人服、两用衫、夹克衫的。
    50年代,咸阳人民热烈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自动穿起蓝色、蓝灰色的干部服、列宁服和棉大衣。“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穿着不戴标志的黄军服,城乡青年上山下乡,也有佩戴“为人民服务”和毛泽东像章,以及红袖章军服的。进入80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服饰渐趋多元化,以蓄长发、穿喇叭裤和牛仔裤的争议与流行为先声,开始了改革开放大气候下的服饰转换。西式服装已逐渐成为城乡人们穿用的主要服装,中山服、中式袍衫退居次要地位。大腰裤和大衿衫已很罕见。青年人服色绚丽多彩,款式多样,反映着他们生活习俗的历史变迁。
    二、变装
    礼服至今民间仍有吉凶礼服。原来,周代已规定以细纺织品为吉服质料,以粗纺织麻为凶服质料。秦汉礼服多尚黑色。唐宋以下民间妇女以青、绿、灰、褐等色为主,喜事用九品命妇冠服,并饰红衣;丧事则以黑、白两色交替使用。清初强行推广满洲服饰,引起了汉族人民的激烈反对。后来为了缓和民族矛盾,采纳了“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伎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建议,允许妇女保留明代服饰,未成年儿童、民间迎神庙会等活动,亦可穿用明式服装。民国时期,妇女婚嫁时仍要坐花轿,穿大红绣花喜裙。上配石青绣花袄或大红绣花袄,头戴凤冠,肩披霞帔。至今民间婚嫁仍以穿红色衣裳为吉祥如意。西式“文明结婚”者穿白色灯笼袖连衣拖地裙,多见于城区,农村罕有出现。建国后推行移风易俗,以家常服装结婚的男女青年为数众多。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今日婚礼服饰美观、多样,因人而异。
    丧葬服饰,各县区(市)皆以白色衣裳为主要服饰,其质料以麻布为尚,按亲疏远近,服色款式略有不同。流行丧服是:男性丧服勒头布,拉拖绡,穿白长袍子,鞋上糊以白纸或白布。女性亦需勒头布,拉拖绡,上穿白大襟衫,下穿上腰的白裙和白鞋。不拘男女孝子,腰间都要勒麻丝。非直系血亲戴白孝帽即可。重孙辈头顶孝帽上可缵红布绺绺。经过三年,禫服已满,在坟前脱去孝衣孝帽,更换新衣新帽。民间对寿终正寝的老人,要在谢世前穿好寿衣,用冬、夏、春、秋四季加衬里共五套衣服。不分男女都要用紫色或黑色袍衣。男的戴黑彩帽,手拿黑扇、手帕或烟具,头枕公鸡枕头;女的戴八角黑绒保险帽。一般人死去后要以黑纱布盖脸,此俗相沿已久。据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刘浚墓志铭可知,其妻李氏在他贬官客死岭南后,历时四年,不远万里,携带幼子扶梓还乡,并拒绝让两个儿子侍奉武则天。唐睿宗即位后才率子赴京任职。开元十七年(729)六月三日在长安通政里家中临死之际,曾感叹地说:“古有失行者,耻见亡灵,所以用物覆面。后人相习,莫能悟之。吾内省无违,念革斯弊。”其子孙遵命安葬乾陵附近,受到朝野人士的赞仰。可证以布遮脸的习俗由来已久。
    戏装咸阳境内民间演艺装,以秦腔、弦板腔等戏剧服装为主,杂以民间行业性和时代变迁性服饰。秦腔戏装多沿用明代九品官服的基调,至今无多变化。弦板腔原系木偶小戏,其皮影衣饰仿照古装,但不规整。民间赛事活动中,也有相对确定的服装款式。如旬邑县流行的秧歌舞,男演员头扎羊肚毛巾,身穿白汗衫,腰系红绸带,手打小花伞;女演员身穿红色舞衣,腰系黑色舞裙,脚蹬缨缨鞋,手执粉色羽扇,与陕北舞秧歌接近。长武县一带道教醮师乐班超度(道场)活动表演的祭礼仪式——醮师分灯舞中,表演者身穿黄、蓝、黑道袍,头戴三教九流太极图道冠,顶系佛牌。三原县至今流传的《十八罗汉舞》,大罗汉身穿黑色对襟衫,镶白边,腰扎白带,下穿红裤,头用白布扎成羊角形;而小罗汉为灰色中式对襟衫,镶白边,绿裤子,黑鞋黄腰带,头包红色三角巾。泾阳县有代表性的《竹马舞》,引马者为老生扮相,头戴无顶草帽或圆沿帽,穿黑衣,扎白裙,红腰带,黑便鞋。而永寿县民间舞蹈《接犟驴》,老汉用古铜色对襟褂子,黑色大腰裤,瓜皮帽或白毛巾,黑色圆口鞋。老婆穿藏青色大襟褂子,右胸前垂有银牙签、耳勺等,蓝色围裙,黑色裤子,裤管用黑色扎带,头戴黑色平绒帽。孙子衣白色对襟衫,蓝色腰带,蓝色中式裤,头扎白色毛巾。乾县《蛟龙转鼓》的表演者用白巾扎虎抱头,上着白衫套黑坎肩,腰系红色彩带,下穿蓝、黑裤子。秦都区盛行的《牛拉鼓》鼓手,则穿中式对襟白衬衫,外套黑色背心,背心上滚有二道白边,腰系深蓝色腰带,黑裤黑鞋,头扎白布巾。从左肩斜挎一条红色绸带于右腰间。绑绞者、司铙钹、大锣、马螺、螺号者服饰大同小异。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于右任纪念馆旅游简介 咸阳景点:乾陵博物馆 陕西医史博物馆旅游
杨凌昆虫博物馆景区简介 淳化县润镇西坡民俗度假村 淳化县车坞乡仲山民乐园
淳化县石桥乡咀头田园农家乐 咸阳坡郊农家乐 旬邑县唐家村农家乐
石桥乡引安村生银山庄 乾陵黄土民俗村 咸阳景点:大象犀牛化石博物馆
咸阳景点:汉阳陵博物苑旅游 咸阳古渡旅游 后稽教稼台旅游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枣-永 咸阳市美食:红富士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笼笼肉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曹杏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
推荐信息  
·陕南民俗:“杀年猪”与吃“泡汤”习俗
·2013版陕西省庙会地点、名称、会期选集
·儿时的记忆——老式爆米花机[图]
·西安亲戚之间的称谓习俗
·西安社会交际时的称谓
·西安民间称谓习俗
·西安家庭习俗
·西安家族习俗
·西安民间日常饮食习俗
·2012版陕西省庙会地点、名称、会期选集
·岐山县岐山祝寿习俗
·临潼婚姻习俗
·略阳杀年猪吃泡汤习俗
·靖边闹秧歌习俗
最新更新  
·咸阳市民俗风情:过满月-永寿
·咸阳市民俗风情:订婚-永寿
·咸阳市民俗风情:十八罗汉-三原
·咸阳市民俗风情:柳毅传书
·咸阳市民俗风情:乾县四宝
·咸阳市民俗风情:民间工艺-乾县
·咸阳市民俗风情:弦板腔
·咸阳市民俗风情:破五
·咸阳市民俗风情:阿宫腔
·咸阳市民俗风情:礼仪习俗-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端午节-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丧葬习俗-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旱船-淳化
·咸阳市民俗风情:生育习俗-长武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俗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