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墓葬制度 境内多处考古发掘表明,古代丧葬制度多为模拟其生前居室而确立。据考仰韶文化时代的墓地多在原始村落附近,墓葬形制多为土坑葬,也有瓮棺葬(多为幼儿葬俗)。西周时房屋多为长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居住面比较平整且用火焙烧过,即“陶复陶穴”式。故其墓葬亦多为长方形竖穴墓,西周墓没有墓道。泾阳县兴隆乡高家堡发现的戈国墓葬即可证明。先秦墓葬葬主头多西向,或北向,且用人殉,但庶民百姓并无多少殉葬器物,且呈竖穴式,也有部分是洞室墓。 西汉帝陵多为覆斗形,用夯土筑成。原来地面设有陵城建筑,有的设有专门负责祭陵护陵事宜的邑城设施。其陪葬墓多在帝陵东侧或东北侧,且墓坑平面作曲尺形,有多台阶墓道、墓门、中庭、后堂等。后堂中有复杂的木构建筑,巨大的棺椁四周填以木炭或沙碛。例如西汉窦太后墓所发掘的47个从葬坑,位于陵园西侧,坑内置陶棺或用条砖砌成长方棺形。每坑的陪葬物品类数量各有不同。 西汉以后,帝后埋葬皆同茔不合陵。据西魏华山郡主元氏墓志铭载:“合葬非古,始自周公。”此周公即指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从咸阳国际机场附近发掘的13座北周墓葬看,多为天井墓,其天井少则1个,多则6个不等。墓葬内建造天井、小龛,而且大量出现并成为墓葬内容之一。其中7座有墓志的贵族墓葬方向朝南、墓道在南,墓室居北。大多由前室、后室、通道、天井、过洞和斜坡墓道组成。墓室东西宽大于南北长,平面呈扁方形,都设有土坯或砖封门,也有石门和木门的。甬道一般都在墓室南壁正中处,或稍微偏西一些。墓室顶为穹窿式的藻井形。个别墓的地面上至今残存有锥形覆斗形夯筑封土堆。北周尉迟运墓封土堆前的地表上,还有石羊、石人、石虎等石刻遗物。北周葬具都是木棺。单室土洞墓棺床一般都在墓室北壁下,也有设在西壁下的,头南足北。双室土洞墓棺床都在后室或耳室内,头南足北。墓道为竖井式的只有王士良墓一例。 隋代天井墓的形制承袭了北周先例,甚至有所发展。三原县李和墓有5个天井,为隋代最早的一个多天井墓。渭城段威墓有3个天井,独孤罗墓亦5个天井。墓内已有木棺、石椁葬具。 唐代多天井多小龛墓的形制发展达到了顶峰。武德元年(618)蜀国公独孤罗夫人贺若氏墓,为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座唐代多天井墓。墓葬全长49米,有7个天井过洞,长斜坡墓道。贞观年间,出现了多天井、多小龛的砖砌单墓室。而尉迟敬德夫妇合葬墓(显庆三年,658),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座多天井、多壁龛的砖砌双室墓。墓前均有石人、石羊、石虎和石华表之类。盛唐时,有大型砖砌石室墓,如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永泰公主李仙蕙等。中唐时,墓室大多南北宽窄不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甬道大多东移至墓室南近东侧或东侧。其东壁与墓室东壁之连线几乎成一直线,墓道逐渐缩短,竖穴墓道增多,竖井墓道少见,天井过洞和小龛逐渐减少或消失。晚唐天井墓几乎不见,规模比较小,只有墓室、甬道和墓道,无天井过洞。甬道大多成束腰式。墓道以竖穴或竖进式为主,北宽南窄,平面成梯形。唐代帝王陵墓前,多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狮之类石刻,随葬陶俑中有武士、镇墓兽和天王等。因这些墓葬均为模仿其生前宫殿建造的,故其壁画墓常采用多天井、多过洞、多小龛的墓葬形制,并在墓道内绘制阙楼,过洞上方纵有重楼建筑,在过洞、甬道两侧和墓室四壁绘出立柱、阑额、斗拱构成廊式建筑,以象征其生前功业或豪华邸宅。号墓为陵的规制也相当大,多为覆斗形土冢,设有陵园,冢之正南筑有土阙,阙南列石狮、石人、石华表等。上自贵族,下及少数民族出身的官僚,无不竞相夸饬门第,自称名门之后或君子之泽。 北宋墓葬仍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兴平市西郊发现宋宣和元年(1119)墓葬,在六角形主室的五面各砌一方形小室,形制特殊。 建国以来,政府规定国家公务人员一律实行火葬。每个县均建有火葬场。尤其是市区火葬场入葬人数逐年增多。但境内农村仍然沿袭传统的土葬办法,火葬者很少。一般多为竖井式墓穴,然后在其中一侧挖个墓洞,下棺后用土坯或砖块封门;也有少数家底殷实或发家致富的人,专门用砖石砌箍墓穴,建造成一穴两室(一夫一妇)合葬墓。《周礼·春官·冢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渭北台原地区的竖穴式墓葬,与靠崖式、下沉式窑洞模式非常相似,正足以反映当地民间阴、阳二宅之间的某种模拟关系。 二、丧葬仪礼 咸阳境内丧葬方式有两种:一是土葬,二是火葬。火葬礼仪现在多是对国家公务人员和部分城镇居民使用,一般分发出讣告、瞻仰遗容、开追悼会、举行火化仪式等程序。土葬礼仪包括养老、停丧、吊祭、备丧和出殡等。数千年的丧葬礼仪,其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达信痕迹。为了保存史料,以借鉴革新,特录如下: 养老 老人年逾50,已届60时,其子女就开始张罗预备后事,由此形成了多种防老习俗。首先是制作棺木。俗话称棺板为材方,称匠人割好(做成)的棺材叫寿材。棺材一般以松木、柏木、杉木为上料,楸木、桐木为中料,杨木、柳木为下料。各个地方可因地制宜,彬县以杉、橡、松、柏、枣木为主。民间工匠精雕细刻,巧夺天工,样式有“三圆”、“四平”。重底重盖、栽棕拔簧、阴刻阳雕、彩绘油漆等。交木宴席讲究用山珍海味、鸡鸭鱼肉、名茶醇酒之类,不可吝啬,招人笑话。还要鸣放鞭炮,披红挂彩,显示儿孙晚辈的一片孝心。交木时,亲朋好友皆要携带厚礼前来庆贺,少则数十人,多则百数人。 其次是缝制寿衣。讲究用绫罗棉绸,忌用缎子(以防断子绝孙)、兽皮(以防当牛做马)。衬里一律为红色,面子可紫可黑。其件数规制为五身至七身或七套至九套,取单数为阳之意。意谓人在阴间,仍向往脱生阳世,故不取双数即阴数,以图吉利。寿衣缝制讲究由儿子、女儿购料制作,要求单、夹、棉、袍齐全,以回应春、夏、秋、冬四季。还要为男的备黑帽、黑扇、手帕或烟具及公鸡枕头。女的区别只在帽子上,戴黑绒八角保险帽。 此外,少数富裕家庭在老人生前便修筑坟墓,名叫寿墓。多用砖块璇砌,俗称砖箍墓。还有的在双老中的一位去世时,为健在的老人预留堂口,以便将来合葬。对老人后事的处理,不少人心存虚荣,不图老人在世享受,只图落个“孝子”虚名。群众讽刺道: 活着“墙头记”,死了电影戏。 活着不给端饭碗,死了宴席摆一院。 活着不给一尺布,死了寿材砖箍墓。 活着无穿戴,死了绸缎身上盖。 这种重死轻生的陋风败习,已逐渐消除,厚养薄葬习俗逐渐兴起。 停丧 送终 老年人,特别是子孙众多的老人,都希望在弥留之际和儿女晤面,以作最后的诀别。因此,儿女守着父母,伴其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叫送终。只有儿孙齐在身旁守候,无疾而死,才叫善终。 烧倒头纸 即在死者脚下放一黄纸贴糊的瓦盆,焚烧纸钱。这种倒头纸,传说是为前往阎罗所在的丰都城而支付的买路钱。烧化的纸灰,入殓时要同瓦盆一起放入棺材,烧纸时孝子放声痛哭。 报丧 人死后,主家立即打发专人,分头分路报丧。淳化一带特别重视老小外家,遇事要报得早,报得快,其他远近亲戚,皆须专人一一通知,不得失误。兴平一带先向本族报丧,本族、亲戚闻知噩耗后,前往探丧,在遗体前化纸举哀,起身后安慰家属,并告知出殡时家中要来的孝子,顺便领回孝布。 净身 老人咽气后,要用新瓦盆盛水遍擦身体,并作必要的整容,这叫净身。凡是男人要剃净头发,刮胡须、洗面庞、洗脚;女人要梳头、缠脚。一般都要求及早把事先套装好的寿衣穿上,一件一件地拉平整,穿好鞋袜,戴上帽子,脸上盖以烧纸,俗称苫脸纸。有些富裕人家,要把死者衣帽全部送人或扔掉,但也有经过选择、消毒而留作纪念的。 移床 人倒头之后,要先蒸一碗小米饭,这叫倒头饭。给头门上贴一张冥纸,再将死者抬放在堂屋中间,另设木床停放,俗称搁床。这时要给死者手中放一块用柏树枝穿起的饼子,以防身喂狗。 点灯 死者搁床后,要在脚下点一盏油灯或一根蜡烛,这叫路灯或长明灯。取意目的是照亮死者进入阴曹地府的道路,以防黑灯瞎火,行走不便,故此一直要燃烧到棺木抬出。 入殓 又叫盛殓。死后择日,待儿女和重要亲戚都在场时,先烧亡魂纸,俗叫黄昏纸。随即将棺材打扫干净,抬至亡人身边,内撒一层细灰,或五谷杂粮、铜钱等,谓之生死有禄。身上覆以柏叶,等儿孙、亲戚全部到场后,再给棺材内铺好褥子。由儿女孝子动手将死者平稳地放入棺内,用纸裹棉花将死者头部至两侧夹实,脚下又垫以胡基,给死者左手拿扇,右手拿酵面和钱币,将衣裳逐层拉扯平整,上面又盖以红绸或红布(兴平一带用黑纱掩面),取出苫面纸,最后将棺盖彻底合拢嵌牢。然后烧纸,孝子来客齐动哭声,入殓告成。礼泉一带若有重要亲人不在场,棺盖要留出缝隙,待亲人回来看了亡者后,再行盖棺。入殓时,要防止有关犯克属相的人到场。殓后停柩三年不葬者,俗称暂厝。 吊祭 死者入殓后,便进入吊祭阶段。 成服 入殓完毕后,孝子成服,即开始披麻戴孝。一般为穿白布孝服,戴白孝帽(带),鞋上蒙一块白布,并在腰中系上麻丝,以代替披麻戴孝。孝子中,正孝子(儿子、孙子、重孙)均穿长孝衣(孝袍),戴长孝带(与人等长);远亲穿短孝衣(孝褂),戴短孝带。女孝子身穿白衫,下穿白裤,外套白裙子(有的地方以白大褂代之)。一般孝子戴的孝都是白色的,惟重孙戴红孝。未过门的媳妇穿的白孝衣上缝有红布条,叫做搭红。怀孕的女孝子,在埋葬前不得到死者遗体前来。对于极个别特别孝敬父母的孝子孝媳,也有村邻亲友为其披红挂彩的。成服之后,即进入服期,孝子开始守灵。 吊丧 包括写对联、开吊、写讣告等。一般在入殓后第二天进行。各地讣告格式不一,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淳化人的讣闻是: 讣闻 不孝男×××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己身,免延新逝家严(慈)×府君讳××,系××相公元年月日时,享寿×旬有×。不幸以疾辞世,寿终正(内)寝。儿等伺奉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告期服、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 孤(哀)子率孙曾孙泣血(拭泪、枚期)稽颡。而秦都、渭城区人讣告的写法是: 讣 ××侍奉无状,痛遭先考(妣)某府(太)君讳××,恸于××年×月×日×时,以某病卒于正(内)寝,距生于××年×月×日×时,即阴历××年×月×日×时,享寿几十有几岁。××亲视含殓,即日成服,定于×月×日下午×时至×时,即阴历×月日在家设奠。哀此, 讣闻 孤(哀)子××谨启 讣告须用白布或白纸书写张贴于大门一侧。 请阴阳择穴,定安葬日期 现在老丧一般在五至七天内埋葬,多为公坟。也有第三天一大早天不亮就埋葬的。其时间长短,也和主家经济状况相关联。定日子择穴,有的请阴阳,有的不请,由户族中的长老和孝子共同商定。日子确定后,立即一面请户族、村邻破土打墓,一面磨制面粉、备办肉菜及其他所需之物。 打墓 一般请阴阳勘定墓穴后,便开抬打墓。秦都、渭城两区常根据地层特点挖穴道。渭河以南,穴道较浅;渭河以西以北,一般只挖明腔(或称明厅,指垂直墓穴),深6.8尺至7.6尺,黑堂停放灵柩,其大小由棺木来定,底深与明腔相同。旧时有钱人讲究树石牌楼,有功者要求金鼎御葬,皆以砖箍墓。现在砖箍墓渐渐增多,也有箍寿墓的。长武一带把打墓叫修茔,土穴打洞叫黑堂,不拘快慢,要有三天时间,早上吃饭后去墓地,中午饭由孝子亲自送去,晚饭回来再吃。而兴平一带打墓者一般要有四人,每天要吃四顿饭。早晨、中午、晚饭外,下午还有一顿加餐,必须由男孝子捧送,长子居前,其后按辈份大小排成一列,手端盘子,上放饭菜、酒筷之类。送去的饭菜若未吃完,不能原辙端回,宁可全部倒在墓地附近。旬邑人的习俗是:打墓前先请阴阳勾穴地,勾穴时要破土,边勾边念《破土诀》。诀云: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