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寒衣节 又称“鬼节”。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由于这时咸阳市境内已进入冬季,气候骤然下降,故而“十月一,穿齐备”成为民间习俗。人们在给活人准备棉衣时,并没有忘却已故去的祖先,于是便有了给逝去的人送寒衣的习俗。过去秦都区人要在先天夜里穿白戴孝,打上引魂幡,把新灵请回家中,献礼祭奠。当天出嫁的姑娘或在外的晚辈都要赶回家。正午男孝子一齐到坟上摆放供品,烧纸焚香,三拜九叩,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由长辈绍述祖先艰难创业的事迹,待人接物的品德。傍晚女孝子上坟,自带冥钱、纸衣等。跪拜时要叮嘱祖先穿衣戴帽,盖好铺好。然后由长辈将祭品分给大家,礼成。旬邑传说天寒地冷,先祖亡灵多在夜间活动,故每到冬至黄昏,全家兄弟跪于坟前、姊妹跪于坟角,磕头上香。若是新灵,儿女们还要哭奠一番,女儿边哭边说: 哎—— 我大(娘)实可怜, 生养女儿心操烂,为过日月力用完。 撇下儿女离世间,你儿从此谁来管, 你女盼谁前来看! 哎—— 我大(娘)心安然, 女儿有心难报还,今送棉衣遮风寒, 物料不好身上暖,儿女常常把你念!…… 送冥衣、冥钱的女儿必须当天返回,不得逗留娘家。如出远门不能回家者,则在十字路口画圈焚化冥衣纸钱,让各地游魂捎给祖先。 腊八节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兴平人讲究腊八吃粥,要凑够八样东西,如糁子、大小米、大小豆、豆腐、粉条、大肉、青菜、豆芽等。还有一句俗语:“腊八姓张,越吃越香。”长武民谣云:“鸡儿鸡儿吃腊八,明天给娃下圪塔(鸡蛋)。”各地均讲究吃粥,但北原以粘米黄豆煮粥,又以大肉、萝卜、菠菜、芫荽、豆腐等烹调五香汤;南原在粥中杂以斜形面片、麦仁和蔬菜,凑够八样,要求当日太阳冒尖前即吃。俗云:“腊八吃早,地里不长草。”饭后,还要用残粥喂牛、猪、鸡,涂抹树木花草之类,以取吉利。乾县人爱吃腊八面,内有豆、米、红萝卜、豆腐等,要连吃几顿,意取为不缺吃。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办年货,即“过了腊八闻年气”。淳化人说“吃过五豆腊八,有钱尽量少花”,告诫人们年节将到,要注意节俭。旬邑人家家吃面条,也有的吃麻食面,用臊子汤。当天早晨,男人们黎明即起,纷纷奔向井台打水,据说谁打上第一桶水,谁来年就会交上好运。吃完腊八面,人们还搬出封存了一年的锣鼓家伙,用火燎烤后开始操习。“过了腊八,锣鼓铿锵”,“吃了腊八面,一天长一线”,妇女们赶集上会买线,开始给孩子准备新衣过年。 祭灶节 每年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谷称“小年”。旬邑人这天家家都烙一锅干粮(即饦饦馍),从集市上买一匹用纸剪成的灶马,请回灶爷像,天黑后摆上案板献供上香,由男主人向灶爷祈祷: 灶爷灶婆上了天,多说好话行方便。 今年缺吃又少穿,明年粮食得宽展。 灶爷灶婆你莫嫌,干粮盘缠多带点。 然后女主人接着祈祷: 灶爷灶婆穿得青,骑戏马,戴红缨, 扳的银鞍踩金镫。撒米泼面我有错, 清水恶水无奈何,上去不敢给天公爷爷说, 只说好,甭说瞎,南无佛,阿弥陀。 供品必须摆上12个干粮和用甜萝卜熬成的灶糖,以求灶爷“上天言好事”。也有人家请灶爷拴锁拴儿,保佑孩子长大成人,并许愿孩子12岁时杀猪宰羊还愿。烧过三柱香,长者铺开黄裱在12个干粮上逐个掐些碎块或一些稀糖,包住烧掉,再加些麸子和麦草给竹马。次日早晨把灰扔到房顶或崖背上,意即送灶上天。当地有民谣:“腊月二十三,灶爷送上天。打酒磨白面,收拾过新年”。除夕时再接回新的灶王爷即“回宫降吉祥”。兴平人年献灶馍12个,闰年还要献13个。一般人家都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但“张王李赵,二十四日祭灶”。长武县祭灶时富户杀猪宰羊,贫户也得杀鸡。灶神堂前还要贴上对联:“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祭品要供于案头,并将毛、血沾于像边。建国后,祭灶活动逐渐淡化。人们这天常用来打扫室内室外卫生,准备年货,布置房子,喜迎新春佳节。 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称除夕。一般常年在外的人都要赶着回家团圆。过去除夕守夜,叫坐不当。凡是官府债主催粮催债,这天晚上贴对联门神后,即可隔免皇粮,讨账的人不能进门。乾县人讲究打扫卫生,糊窗纸贴窗花,贴年画、贴门神。门上贴有春联,神龛贴对联。炕上贴“身卧福地”,树上贴“根深叶茂”,牲畜棚贴“槽头兴旺”,院子贴“抬头见喜”等条幅。生产和生活用具上贴有黄色裱纸,当天蒸好做好五天内的食物。晚上熬年过岁,祭奠神灵和祖宗牌位。兴平人还讲究“矮个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坎”,让矮个孩子从门坎底下爬过,并到椿树前边摇边唱:“椿树椿树你别长,我长高了你再长”,说是如此这般来年就会长高许多。建国后,除夕时人们皆煮肉炒菜,蒸馍擀面,忙于新年饮食。入夜门前挂灯煨火,晚辈向老人祝福,长辈给儿孙散“压岁钱”。80年代以来,除夕之夜搞电视广播文艺晚会,深受群众欢迎。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