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礼言 农村及山区婚宴时,主家请能说会道之人当总管称“支客使”,料理一切。总管说礼言以助兴,使帮忙者、客人及厨师们心中高兴。“礼言”风趣幽默,对帮忙者说:“油漆桌子亮又黑,我替主家招呼客。帮忙兄弟初来乍到,人人心灵手又巧。凳子有腿,椅子有靠,想坐自己坐,想喝自己倒。有百客,无百主,不要客气,自己动手,吃饱喝好。”对接亲者说:“押礼先生,抬嫁兄弟,一路受苦,翻山越岭,道路不平。抬嫁流汗,没有怨言。主家房屋偏窄,桌椅不全。烟茶不及时,礼节未当先。司茶的,看客的,快倒茶,快敬烟。”女方娘家客人回应说:“阳光灿烂,鞭炮连天。多亏媒红穿针引线,结了这门亲眷。我们陪嫁少,见亲家无脸面。姑娘少见识,不会做针线。炒菜做饭不熟练,不会裁来不会剪。高档家具不会用,现代电器不会玩。还请公婆多指教,敬老爱幼两双全。”对厨师说:“烹饪师傅,手艺高强,薄切细切,盐味适当。有胡椒,有大香,各种调料巧配方。蒸煮炸炒,门门不挡。火候到家,十里闻香。赶了多少酒席,未喝过这种鲜汤。如此高手,远走云南四川,近走四镇八乡,客人吃得满意,定为全家争光。”今农村(尤其山区)此风犹存。 哭嫁 昔日婚姻皆由父母、媒妁包办,女儿不尽如意,以哭嫁发泄伤感心情,或哭诉离别娘亲之痛。虽为哭,有固定的调式和韵律,可视为抒情小曲。内容或指责父母包办婚事,或斥责媒人,或诉离亲之痛。如;“短寿媒人油嘴狗,吃了这头吃那头,三寸之舌上下翻,哄得爹娘跟你走!”也有专哭兄嫂的,哭诉难分难舍的姑嫂之情,并瞩咐兄嫂日后多多孝敬父母。如果新娘的继父母虐待过自己,此时借机哭诉,出气报复。解放后,婚姻自主,哭嫁基本绝迹,亦有姑娘出嫁,母女情深,分别之际,泪流不止,但与哭嫁不同。此俗今无。 回门 新婚夫妇,回拜女方父母,若是招郎婚则回拜男方父母。回门时间洋县为结婚次日,其它县为三日后。入岳父家,食汤圆、水饺,或用花椒面、辣椒面、盐、糖作馅,寓意婚后生活道路会遇到麻辣咸甜,夫妻要同舟共济,甘苦共尝。洋县回门时,依次到女方家族五服内各家吃饺子,嫂子们或在个别饺子内包以辣椒面,专戏谑新郎,意在告戒新郎婚后如不善待妻子,娘家人绝不轻饶。 旧时特殊婚配 ①撞婚:相邻两家门当户对,无媒成婚,结婚时新郎头顶铁锅,新娘头扣铜盆,相向行走,锅盆相撞,声音越大越好。今无。②接寡妇:旧时寡妇再嫁时,多在晚上进行接娶,不举行婚礼,今则光明正大进行。③接活人妻:旧时男子不喜欢原配妻子,欲另娶一房,但被娶者又不愿为妾,男子则出卖原配妻子;或男子因生活所迫,无力养活妻子,便将妻子出卖,娶之者谓接活人妻,今已无。④招夫:女方丈夫亡故,另招男子到家为夫,又称“上门”,即女子改嫁不离本家。⑤招赘:无男孩人家,为女孩招婿入家,一般要改为女方之姓。生子亦以女方姓氏,又叫“承嗣儿”、“顶门户”。今则称“男到女家”。⑥梳头:旧时,有些穷困人家,生计艰难,无力抚养子女,遂将女孩送于他人作童养媳,待女孩年稍长,由养父择日把女子发辫梳扎为髻,与婿拜天地结为夫妻。一般男大女小,年龄相差悬殊。解放后已废止。⑦转房:兄亡后,弟与嫂结为夫妻;或嫂亡,兄与亡弟之妻结婚,称“转房”。洋县则严忌兄娶弟妻。⑧招夫养夫:丈夫因长期重病、伤残、痴呆等,无力养家,妻子另招一夫于家,代原夫维持其家生计,一妻二夫,今已无。⑨代拜堂:议定婚日后,新郎在远方未按婚日赶回时,在结婚仪式上,捉一红公鸡,代新郎与新娘拜堂。 三、丧葬 初丧 旧时民间一般在年届六十之后,可置办棺材、寿衣,以备不测,棺材以柏木者为最好。初丧时,子女于死者床前、院场边烧“倒头纸”及死者旧衣、铺草等杂物。请风水先生测定出殡时间、选定墓址。家人为死者沐浴身体、剃发、穿衣、停尸于厅堂正中,谓之“中堂正寝”。子女戴孝往亲戚邻里家报丧,妇女亡故尤重向其娘家报丧。70年代起,推行火葬,农村仍多土葬。 设灵位 初亡后设置灵位,点燃筏灯(灵前及床下),日夜长明。灵位上摆放死者遗像,两侧陈列挽联、孝幛、花圈;旧时仕宦家在门口悬立一黄绸或白绢做的“冥旌”,上书死者官衔姓名,出殡时挑在灵柩之前,显示死者地位。一般人的灵位设置较简单。每日早中晚,孝子烧纸、叩头,以尽孝心。停丧期间,富户或请和尚、道士做道场,念经,超度亡灵;子女及近亲晚间打铺草睡于死者停丧处两侧,谓之“守丧”。 吊奠 停丧期间,亲友、家族持纸钱、香蜡等物,至灵前叩奠致哀。穷困之家丧葬简单,停丧时间较短。富裕人家葬仪隆重,发讣告,诵经,超度亡灵,搭台唱戏,办置酒席,招待来客及吊奠者。家族中五服之内死者之晚辈头缠白孝布,并拖背后,至小腿部;安葬长辈时,对其不孝子孙,家族及舅族中长辈责令其跪于灵位前,严厉训斥指责,令其悔过自新。今之城乡,亲人死后,左臂戴黑色袖幛,上绣一“孝”字。 唱孝歌 流行于留坝、宁强、略阳、南郑、镇巴、西乡、佛坪山区,停丧期间,丧主请来歌师、乐师(民间艺人)以唱孝歌悼念亲人。或歌师领着孝子贤孙,围绕灵柩,边转边唱。歌词或有固定唱段,或即兴自编,有韵白和独唱,如泣如诉,悲切动人。 出殡 安葬亡故老人,极为隆重,尤其富裕人家及名门望族,更重葬仪。官宦及富贵者死后,暂厝家祠家庙或空屋,修造墓圹、坟茔、刻碑铭,竣工后,择吉日安葬。出殡之日,僧道、乐队、子孙、亲友、送葬者持冥旌、彩旗、挽幛、纸扎等组成丧仪队,抬灵柩前往墓地。长子头顶孝盆,摔碎于十字路口。灵柩入土后,连续三晚,子孙到坟头煨火,为死者“暖房”。家眷子女,守孝三年,即每逢周年祭奠哀悼。今葬仪稍简。 烧七与周年 从人死之日计起,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家人上坟烧纸,名为“烧七”,一连祭奠七次。七个“七”之中,以第一、五、七“七”为最隆重,第七个“七”又称“尽七”,此后,葬仪正式告毕。此外,城固、洋县、西乡、南郑等地还在死后“百日”上坟祭奠。逝世周年亦较隆重,第一个周年称“小祥”,二周年称“大祥”,三周年称“除服”,贴红对联(三年守孝期间,春节贴白对联),即守孝结束,可以脱去孝服。其后,只在每年清明等节令时烧纸祭奠。 其他殡葬 ①停殡,旧时迷信认为,死者命相(即生辰八字)、死亡时间等于家人不利,暂不宜安葬;或亡者之家经济拮据,暂无力安葬,可将灵柩暂殡厝于院外,或家内空房,待另选吉日移葬坟茔。壮年患恶病死亡,或死于非命者,将灵柩殡于野外露天,任其日晒夜露;亡于他乡者,尸体或灵柩运回,不能入家门。②天主教徒葬仪:教徒亡故后棺殓时,念升天经,不设灵堂,不焚香烧纸,只在神龛内上燃一对白蜡。灵柩头朝门,脚朝神龛,意在亡魂面向天主,升入天堂。安葬日,所有念经者身穿白衣,一人举十字架前行,导引灵柩人茔下圹。③火葬,70年代起始在城市实行,部分县建有火葬场。人死后停丧二三日吊唁后,即送往火葬场火化,亲属保管骨灰盒,或将骨灰盒于野外挖坑深埋。农村仍以土葬为主。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