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生育 得喜 结婚妇女怀孕称“得喜”、“有喜”,为家庭一大喜事。旧时在家庭和近亲之间举办家宴。得喜之后,孕妇“害喜病”,吃桂圆、黑芝麻等,期盼胎儿出生后眼睛又圆又大,头发又黑又亮。“得喜”期间,家人常根据孕妇的某些行为臆断胎儿性别,所谓“酸儿辣女”(孕妇喜吃酸者生男孩,喜吃辣者生女孩)。 添喜 孕妇分娩古称添喜、坐月子。旧时,生男称大喜,生女称小喜,农村妇女添喜,请收生婆来家接生,卫生条件极差,婴儿成活率很低。镇巴、西乡一带的山民,临产前常把卧室的箱柜、房门打开,期盼快生无痛。若是遇上难产,有的请巫婆念咒作法催生。一旦胎儿出世,断脐包裹,男婴用父衣,女婴用母衣,并将胎衣于避静处埋掉。今新法接生已普及。 报喜 婴儿降生后到产妇娘家报喜。山区人家昔日常在家门口张挂出诞生的标志,以防外人猝然闯入,带进邪秽之气,也提醒一些特殊人(如孕妇、着孝装者)自动避忌。标志是一方红布挂在门上,俗称“桃红”。红布上附有弓箭、铜钱、大葱、红枣、栗子等物,弓箭象征逼邪;铜钱比喻财多;以枣谐音早,以栗谐立,谓早日成立;以葱谐聪,谓耳聪目明。旧俗生男三日内报喜,生女则六日之后。报喜时送礼品,生男送公鸡,生女送母鸡,隐告婴儿性别。今已不避邪,惟于三日内报喜。 洗三 婴儿出生三天后要开奶开荤。城固、南郑、略阳、勉县等地,开奶时先让婴儿尝黄连。请来能说会道的妇女将黄连汤抹在婴儿嘴上,并说:“小乖乖,小胖胖,今日先吃苦黄连,来日天天吃蜜糖。”接着又把肥肉、酒、鱼诸食物煎成的汤水用手指粘少许涂抹在婴儿唇上,后让婴儿尝一口从别人那里要来的奶汁作为引奶,谓之开奶。将花生、鸡蛋、栗子、红枣、桂圆等物投入盆中,掺入温水及数枚铜钱,谓之“添盆”。由接生人撩水洗婴,口中念道:“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尻蛋,坐知县。”此称“洗三”仪式,在名门望族人家盛行,含有清除污秽、消灾免祸用意,也是一种良好的祝福,今已绝迹。 满月 婴儿满月之日,外婆家送来婴儿小衣、鞋帽及长命锁之类,亲友上门庆贺,主人设宴招待,俗称“过满月”。洋县、西乡、城固等地,此日,对婴儿剃头(称“落胎发”),头后留一撮“聪明发”,剃光眉毛。同时抱婴儿外出行游或由外婆抱回作礼节性小住,称“挪窝”。 晬盘 新生儿满一周岁,开始坐立爬行,呀呀学语,父母亲在婴儿的第一个生日要举行“周晬”活动,民间称“抓周”。即把能吃的食物、小巧的玩具和钱币、书画、笔砚、剪刀放在一张大盘子里摆在桌心让孩子随意取拿,如果孩子先抓吃的,认为长大后必定贪吃;若先抓书画、笔砚,则将来定是个文人;假如数次抓钱币,将来很可能贪财。此俗今无。 命名 孩子一般由祖父母、父母取名。昔日小孩先取一乳名(小名),待成人后再取个学名(俗称官名),有的还取字取号。汉中人的小名仅用于家庭,只让父母、兄弟呼叫,外人和晚辈不能随意乱呼。名字往往浸透着浓厚的伦理精神,有的专门取一些粗俗、难听的词作乳名,如“狗蛋”、“牛娃”“羊娃”等,以防“偷娃婆”(恶鬼)把小孩摄去。此俗今渐无。 认干亲 俗称“拜干爹干娘”。凡是认了干亲的两姓人家,交往密切,相帮相扶,同甘共苦。旧时婴儿满月之日,由家人抱出门外,遇上的第一个人,即认作干爸或干妈,称“撞干亲”。名义上是“撞”,实际上多是经过事先摸底,如双方都满意,只是选个吉日良辰做个“撞”的过场。当双方共同认可,从翌日起两家以干亲往来。亦有先请阴阳先生为婴儿算命,若命相不好,意味着“克父母”(与父母命不相容),便以认干亲转移命相,以求得相安无事。或婴儿体弱多病,为保全孩子的生命,则找身体结实者认作干父干母,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找干亲以“刘”(留)姓最好。孩子可随干爹子女排行,另取一名字。 祈子 旧时夫妇婚后长期不孕无子,即要祈子。祈法有二:一是“摸秋”,由不孕之妇在中秋夜潜入瓜果园偷摸秋实,以兆生子;或由其亲戚姐妹在中秋夜偷摘一冬瓜,用衣物包成小儿型,由多子老人送于不孕妇家,放在其被子里,并默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孕妇食瓜,冀其生子。此俗渐无。二是拜佛求子,一般在庙会时,或月农历初一、十五日,由不孕妇到寺庙向“送子观音”叩头烧香求拜,以求生子。 二、婚嫁 旧时婚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程序进行,有的男女双方至结婚时尚有未见过面。今之婚俗以自由恋爱为主,边远地区或农村,多有靠媒人撮合成婚者。婚俗古今变化较大,旧时礼节繁琐,女方多无自主之权;今则双方平等,然大操大办之风气甚盛,尤以男方之家花费甚巨,拉账借贷,父母视为极大重负。 议婚 即纳彩,男方中意于某女子时,央媒携礼至女方家,表白意愿。女方如不同意,即不收礼,如同意,即留下礼物,俗称提亲、说媒。联姻一般讲究门当户对,财产相当,同姓不婚(不同宗者例外),并视年龄、品貌等,骨血不能倒流(女子不能嫁舅父之子);男女两家如无异议,即行议婚,又称纳吉、合婚,根据男女方“生辰八字”(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推算,相合者即议婚,双方可缔结婚姻,“八字”如有相克不合者,议婚中止。自由恋爱者,无此俗。 订婚 即纳征,雅称传启,俗称见屋。双方缔结婚约,交换婚帖,旧时婚帖用红漆礼盒传送,男方在盒内还要装押帖物,如耳环、手镯、戒指之类,或馈送衣物等。一经订婚,双方即可正常来往。旧时达官显贵为子女订婚称大传启,使用“龙凤帖”(相当于今之结婚证书),传启之后,一般不能毁婚。今之订婚,不送婚帖,一般赠送女方衣物首饰之类,拍摄订婚照,以示见证和纪念。 迎娶 昔时娶亲,男方备花轿、鼓乐及“礼封”若干,直往女家迎娶。途中若遇见另一家娶亲,要互换手帕或裤带,以示礼让,或双方轿夫逗乐“撞轿”。轿至门口鞭炮齐放,新娘在搀扶中踩着红毡步进厅堂,同新郎拜过天地、父母后进入洞房。新婚第二天要进行“请茶”仪式,由新郎约媒红同去岳父家致歉谢,女方家招待。宴罢,女家带上礼品,邀知己亲戚又同往男家回礼,谓之“送茶”。今已废。第三天“拜灶”,汉中市农村昔日拜灶时“翻碟”:院子里扣个七寸碟子让新娘用脚尖翻开,只有翻起碟子才能做饭,今无。今迎娶多以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代步。农村娶嫁双方均要抬(或车载)上迎亲财礼、陪嫁物品,招摇往来,以示观者。近年来,城市内迎娶多以小轿车队接送,以示炫耀;结婚典礼中多戏耍公爹、公婆以取乐。将公爹、公婆妆扮成丑官、丑旦(摇婆),抹红,着戏装,手持长烟杆、烟袋、柱棒、团扇等道具,巡行示众逗乐。 闹房 新婚当晚闹洞房、戏新娘。汉中俗说“新婚三天无大小”,不管怎样闹腾,主人不但不介意,反而愈闹愈高兴。旧时闹房的花样多而粗俗,因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撮合,新郎新娘不熟悉,通过闹房让双方不再生涩,并认识亲友。今之闹房多由亲友出节目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中多有让双方羞涩难以完成者。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