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闹房,又称闹洞房。安康各地普遍盛行新婚之夜“闹洞房”之俗,且历久不衰。俗话说“新媳妇三天没大小”。同村人和来客不论辈分,都可参与闹房。闹房可分为“文”、“武”两种,内容丰富,方法奇特,取乐逗趣。洞房灯火辉煌,新娘准备好烟茶糖果,任闹房的亲朋老少吃喝。新郎新娘先要向洞房内满座的客人端茶敬烟。人们常向新婚夫妇提出各种难题或迫使他们做一些调情动作以取乐,如双亲嘴、双吃糖、抛绣球、掏鸽子等,有的较为文雅,有的低级粗野。无论是“文”是“武”,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气,不能扫大家的兴,否则就是“失礼”。有“愈闹愈吉”之说,如果无人闹房,一说不吉利,二说新郎新娘不贤惠。做父母的还要请客人去闹房。一些未婚青年往往都要新娘亲手为其剥一块糖,或点一枝烟,以沾点喜气,并借机难为新娘子。闹房的目的在于驱除冷清,增添新婚的欢乐气氛,去掉新娘的羞涩之情。闹得兴浓,任你一对新人多累多乏也不肯罢休,若无人“送房”,能闹个通宵达旦。闹房一般是闹三个晚上。闹房结束之后,新婚夫妇就寝,一些顽童有的事先钻入新床之下,或躲在门外窗外偷听新婚动静,名曰“听墙根”,有时家人唯恐无人去听,还唆使一些人去听,还特意给窗外放把扫帚,代替真人听。据说,有人“听墙根”才会吉祥。 回门 安康多数地方有新婚后第三天“回门”之俗。即婚礼后的第三天,新郎要陪伴新娘一同回娘家看望父母,名曰“回家”,俗称“回门”。一般多为三天“回门”,也有路远的十天“回门”的。回门前,要举行认亲仪式,先敬祖先,再把己亲和户族的长辈全都请到当面,让新娘认识,明确关系,以便称呼。回门时新婚夫妇要给新娘娘家带一份厚礼,因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回门要早去早归,太阳未落山之前必须返回,据说月亮照了新娘先生女孩不生男孩。岳父母隆重款待新女婿。有的地方新娘还在娘家也住三天,俗称“熬食”。至此,一般婚嫁习惯即告结束。 嫁女 安康地区嫁女要置办陪嫁。陪嫁多少?因家境贫富而定,殷实之家多办几台,贫寒者少给几台,叫做“无钱人家养女嫁女,有钱的赔钱嫁女”。姑娘出嫁的前一天,娘家要办酒席款待亲朋好友,叫做“花宴酒”(也叫“花圆酒”)。己亲四邻都要送礼,多数都是买些袜子、毛巾、脸盆、脚盆、镜子、衣被、梳篦、毯子、干果之类,谓之“填箱”。陪姑娘玩一夜,说笑话别。午夜举行“辞神”,即辞祖宗、家神,在堂屋正中设香案,地上铺上毡毯或席子,由兄弟把姑娘从闺房里背出来,跪在毡或席上给家神叩头,门外燃放鞭炮。然后便开始“哭嫁”,有的是哭嫁妆少了,有的是哭父母哥嫂弟妹的离别之情,还有少数是哭对婆家不满意,等等。母亲、祖母、姐妹、女友陪哭。第二天出嫁时,上轿要由哥弟背,说是鞋子不能沾娘家的灰,否则会带走财气。 改嫁 安康当地习称闺女婚为“女儿婚”,改嫁的媳妇叫“二婚亲”或“过婚嫂”。改嫁有两种情况:一是订了婚而未结婚的未婚夫死去或死了丈夫的妇女再嫁,称“死人妻”或“寡妇”;二是有“休书”休了婚的,或离了婚的,或因婚后不和,女方纳礼退婚的再婚,也叫改嫁,称“生人妻”。旧时,寡妇和生人妻低人一等,认为改嫁有辱礼教。因此,婚书要在坟地或枯树下的石头上写,除了双方的生辰八字外,都是些作贱人的言辞。无论寡妇或生人妻改嫁,不能在白天嫁娶,只能在晚上进行。由后夫按正常娶亲仪式迎娶,但不事先声张,不奏乐,不放鞭炮。改嫁妇女临行前,躲到房后檐下洗澡换衣,将洗澡水泼在石包上或荒坡里,所换衣裤、鞋子也要抛于荒野或十字路口,然后在后门上轿,不能走前门,更不允许走别家房屋内经过,悄悄抬走。若走别家房屋内过,认为晦气,就得给别家披红放炮,驱除晦气。建国后,提倡寡妇改嫁,以上陋俗已经革除。 安康地区婚嫁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童养媳 也称“小媳妇”,从小由婆家领养,童养媳结婚叫“圆房”。清、民时期较普遍,建国后废止。 转房 多属媳妇贤慧,能干、人品好,不幸丈夫去世,为了不让媳妇改嫁外姓或图省事省钱,而转嫁于死者的未婚弟弟或哥哥,叫做“转房”或“转茶”。 上门 又称“招女婿”或“入赘”。即男到女家落户。旧时招上门女婿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女家父母膝下无儿,家庭状况又较好,招来上门女婿,以婿为儿,立字为据,供养双亲归山,生男育女,其姓随母,为母氏传宗。二是女家缺劳,弟妹尚幼,招婿主理家事,抚养老幼,待弟妹长大成人后,另立门户。三是男家贫穷,无有聘礼,且又弟兄较多,只好去上门为婿。 招夫养夫 旧时包办婚姻,丈夫病残,丧失劳动力,媳妇与公婆关系良好,公婆老而无依,经公婆、丈夫和媳妇同意,再招一婿,承担原来丈夫的生活和供养公婆,有儿女的也负责抚养。这种婚姻叫“招夫养夫”或“招夫养子”。 建国前,还有“纳妾”,即接小老婆、偷婚、抢亲等现象。 生育 怀孕 生儿育女是家庭、家族的一桩大喜事。因此,妇女有孕称“有喜了”,也称“害喜”。除忌喝生水、吃生冷坚硬食物外,不能过度劳累和颠簸。旧时还有许多忌讳:孕妇不能坐磨盘、碾滚,否则会难产;忌吃兔肉、鸡下颌和各种动物的舌头,否则将来生下的孩子是豁嘴或爱“接下巴子”(指爱接人话头),或爱舔舌头;忌摘树上果子,说孕妇手毒,摘后树生虫、不兴旺;忌入洞房,说孕妇是“四眼人”,不能进入新婚夫妇的洞房;孕妇的丈夫若去抬灵柩,腰上要别一双筷子,否则将来生下的孩子腰杆软。但有人若手脚扭伤,让孕妇按摩,据说十分有效。这些忌讳陋俗,现已不流行。 催生 旧时怀孕“超过月数”,还没有生产的动静,就采取多种办法催生:孕妇过河请别人家给做顿饭吃,叫“吃过河饭”,据说“过河饭”可起催生作用;有的地方由娘家或亲朋送一些滋补之类的汤菜或炖菜吃,谓之“催生饭”。 接生 旧时由接生婆接生,方法落后,既不卫生,又不科学,产妇危险性还较大。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儿奔生,娘奔死”和“人生人,吓坏人”。婴儿坠地之后,剪断脐带,以温水洗浴,用父亲的旧裤子包裹,用布带捆缠手脚。胎盘埋入地中。接生后,主家要给接生婆煮荷包蛋,下挂面款待,还要封红包酬谢。产妇上床后要喝中药“生化汤”。如果婴儿下地是死胎,就用烂布或稻草捆扎,埋入岩洞或荒野,或十字路口,让千人踩万人踏,这样才好养一胎。若第二胎又是死婴,就选一避静处用火烧,以免后来有死胎和怪胎。建国后,城乡医疗事业飞速发展,孕妇临产均送医院,由接生医师接生,安全卫生。但个别偏远山区,接生婆接生的现象还存在。 报喜 若是头胎婴儿降生,生下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女婿要到岳父家报喜,必提一只公鸡或母鸡(视所生孩子性别而定,生男送母鸡,生女送公鸡;有的地方生男送公鸡,生女送母鸡),娘家则要给女儿送鸡、鱼、蛋、猪蹄、挂面、甜酒、馍馍类礼物,看望女儿,保养身体,谓之“送汤”。 逢生 婴儿出生后,来家的第一位男客,称为“逢生”。主人要连忙接待,给逢生人肩上搭几根红线,打鸡蛋,下挂面,酒肉招待。若逢生人与婴儿父亲同辈,即拜为“逢生干大”(或干爸)。满月后,家长要带着孩子和礼物,去到逢生干大家中认“干老子”,“干老子”要酒肉款待“干儿子”家长。走时,“干老子”要给“干儿子”打发钱和衣帽,并送一对“衣饭碗筷”,碗内盛满米或面粉,碗口用红纸封好;两双筷子也用红纸条包扎。干老子和干儿子,如同父子关系一样。农村还有拜“露水干大”的。婴儿在未满一岁前,多病、吵夜、不好带,就备好酒菜,一清早人往来还稀少之时,抱上孩子,带上酒菜,到十字路口等候,遇见的第一位成年男子,即请用菜喝酒,并拜为“露水干大”,过后再到家中去认“露水干大”。据说拜了“露水干大”后,孩子病痛少,不吵夜,好带。 洗三朝 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要请接生婆来家,用石菖蒲、艾蒿、紫苏叶等中草药熬水给婴儿和产妇洗浴,称“洗三朝”。先给婴儿洗,洗后用旧布给婴儿缠腿,以免长大后是“螺圈腿”或“跛夹腿”。产妇坐入木盆热艾水中,用床单或竹篾从颈部往下连木盆围起来,蒸浴15~20分钟,然后洗浴。艾是一种重要中药材,它可暖子宫、温气血、止血、祛寒湿、温经、安胎、治百病,对产妇有良好的治病健身作用。产妇洗了三朝,就可下床走动了。 坐月子 产妇从临产那天起,一个月不出门户,要包头,衣着厚,忌风寒,忌生冷,忌阳光,产妇体虚弱,最好多躺坐床上,少走动,谓之“坐月子”。月子里要多吃鸡鸭鱼蛋等滋补食品,恢复身子。据说月子里种下病根,以后终生难治。月子里穿草鞋的人不能进睡房,据说进了会“踩断奶水”,婴儿就没奶吃了;“四眼人”(孕妇)不能抱婴儿,否则婴儿大便拉稀。 打十朝或做满月 婴儿出生十天或满月之后,娘家要送给孩儿穿戴的衣帽、鞋袜、床上用品和产妇吃的鸡鱼蛋糖甜酒之类的滋补礼品。有钱的娘家要挑上几挑。男家户族和己亲厚友也来送礼,主家要摆酒肉宴席款待。叫“打十朝”或“做满月”,也叫“喝汤酒”。意在慰劳和看望产妇及婴儿。一般家庭“打了十朝”就不做“满月”了,二者只办一场;有钱人家,打十朝,又做满月。 抓周 又叫“抓岁岁”。孩子满周岁那天,家里人要举行“抓周”仪式,即在堂屋内设一桌案,上撰文具、笔、书、算盘、尺子、小农具、玩具和吃的食品等物,让孩子坐在桌案中央,看孩子先抓什么?预测孩子的兴趣爱好,预卜将来孩子的志向和职业。 丧葬 丧葬,是安康群众生活中的大事,古往今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按照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死了可以转世,所以把丧葬称为“白喜事”。 送终 高龄或久病老人要让其住正房,快断气时,亲人要集拢送终。有儿有女但未送终,被认为是一大憾事。未能送终者不算是儿女,起码是最大的不孝,因此许多儿女不远千里都要赶回家为父母送终。老人断气时,儿子特别是长子或长孙要跪着烧纸,谓之烧“倒头纸”、“落气纸”,数量是一斤六两钱纸。人死便意味着灵魂向另一世界进发了,要为亡灵准备足够的路途费用。此时不烧香,不放炮。可是有些地方在室外放炮。临终时,有小孙子在场更好,因为小男孩阳气盛,能照耀让老人上路。临终之时,亲人可以放声痛哭。 收殓 即给亡人抹澡、理发(女则梳头)、穿寿衣,用过的工具要扔掉,以免秽气留在家里。洗澡则是象征性的,死者的子女或族中同性别的年长者,用一小块白布,打半盆水,在死者身上擦几下,一般擦五六下,含“五福六寿”之意。边抹边口里念念有词:“你老人家爱清洁,给你洗个澡,好上路。”俗称“抹澡”。洗完澡后要给亡人换衣,即穿上寿衣。寿衣套好后一次给亡人穿上。有的地方寿衣先由孝子在自己身上一件件套穿好,一次脱下来给死者穿上。说是亲人穿后,带有子女身上的热气,是一种孝顺。有的还由孝子脱下一件贴身旧衣,塞于死者身边,以示为亡灵作个伴。穿衣的件数一般是上四下三,或上五下四,成单不能双。 下榻 给死者穿好寿衣后,用“兜尸布”将尸体兜住,将其放在堂屋内的门板或床板上,有的在地上铺一张竹席,将死者放在席上,俗称“灵床”,脸上盖钱纸或黄表纸,称“盖脸纸”。谓之“落榻”或“下榻”。要不离人的守护,防止猫、狗入内,发生“惊尸”现象。等一个时辰后再入棺。 入棺 将棺木抬入堂屋正中,用矮板凳支起,棺木内要放陈石灰,按死者的岁数,一岁一包,用皮纸包好,尸体入殓后用石灰包将空间塞实。死者身上盖红面白里做成的夹被。入棺前要给死者整容。入殓时,若正房离堂屋较远,亡者要经过露天,习俗认为人死后遗体不能见天,所以要用布或伞遮盖。棺内,一般家庭放些茶叶、米面,说是亡者在阴间不愁吃喝。富者家庭在棺内还要放些财宝,亡者嘴里含珠噙玉,或金银,手中握生前小爱物。入殓后棺盖暂不钉钉。棺木底下用一破碗点一小油灯,谓之“长明灯”。俗谚说:“棺材底下一盏油,好照亲人下丰都。”然后设灵堂,摆香案、供桌,供酒菜、水果、礼馍、挂挽联、孝幛,打丧鼓(现在放哀乐)。灵枢头朝里脚朝外。 报丧 在人死后的当天或第二天,家属要派人(一般是死者的直系晚辈)向己亲和家门报丧。报丧的通用语是:“某某昨天某时已经过世了(或已经走了)。”报丧时并要向被报者叩头,闻讯者一惊,劝慰几句之后,再去买花圈、祭幛、香蜡纸炮之类,前来吊孝。及至门口,便燃放鞭炮,送到灵堂。死者家属听到炮声,便要到门口迎接吊孝者,并向来者叩头。 戴孝 儿女、孙儿、孙女们要戴长孝,穿戴孝衣,谓之“成服”。旧时,这种孝服是用极粗糙的生麻布,(近代用土白布或白粗布),衣缝向外,裳缝向内,只有素带,没有扣子。正孝子(即儿子及小孙)的孝布长7~9尺,一端包在头上,用细麻丝捆住,背后拖吊3~4尺,最长的与脚跟相齐。鞋面也蒙上一层白布(有的地方孝子要穿1~3年白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习俗“披麻戴孝”。一般直系晚辈都带长孝,现在长孝多为4.6~5尺;一般亲朋或死者的长辈、平辈都戴短孝,短孝长1~1.2尺;未婚的女婿、孙女婿还要戴“花红孝”,即一截白布长孝布与一截与之等长的红布或红绸并列一起戴。孝子手杵3尺多长的棍棒,称“哭丧棒”,棍上缠贴着丝状白纸。扯孝的规矩十分重要,那些人该戴长孝,那些人应扯短孝,稍有不周或检点不到,为争长孝而打架骂仗的时有发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