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庙宇泥塑风俗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长武县,位于陕西西部,与陕西的彬县、甘肃的泾川、灵台、宁县、正宁县接壤。属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境内泾河、南、黑河流环绕。东流入渭,形成四块平原。312国道贯境西去。全县总面积576.1平方公里,11个乡(镇),216个行政村,17.3万人。
长武,古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为“丝绸之路”古道,军事重镇,关西陇东主要商贸集散地。唐建昭仁寺大雄宝殿、唐碑等遗存,成为古老县城历史文化的标志。
长武庙宇泥塑风俗的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一):
长武庙宇泥塑风俗,是当地人民在农耕社会生活中,利用实体性物质塑造形象,以祀神娱人为目的,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内容的传统民俗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据县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长武始建画阁寺,唐初建昭仁寺,之后历代皆立庙观寺刹。规模较大的有昭仁寺、强村寺、马成寺、兴龙寺、回朝寺、云德寺、永福寺等20多处。明清以来,儒、释、道三教传播广泛,遍布城乡村落。庙宇林立,庙庙塑像,给民间泥塑、壁画营造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随着外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泥塑、绘画在民间自然兴起,拜师学艺者甚多。据现代艺人张俊英(长武柳泉村人,75岁)、崔少峰(长武东街村人,66岁)等人讲述,清代后期,最早来长的河北燕京泥塑艺人白玉山,居长多年,带出不少徒弟,在县城各地留下了很多精湛的塑像、壁画(已毁)。当地最早的泥塑名师雷复乾(1877—1957)长武马坊村人,泥塑、壁画手艺精绝,闻名于县内外。另有尚西峰(生卒不详)长武五里铺人,亦为早期有名艺人之一。
历史渊源(二):
张俊英、王德信(已逝)师从雷复乾,出师后,适逢解放,庙宇拆毁,民间泥塑普遍停业。1980年后,传统艺术逐渐恢复。张王二人受邀前往甘肃的兰州、天水、平凉(崆峒山)、宁县、华亭,宁夏的刘家峡、榆中、灵武、新集、银川、郑庄,及本县的马寨、司家河、尧头等地,20多年间,塑像300多尊,壁画100余幅。崔少峰的父亲崔紫云(已逝)系雷复乾的开门弟子。少峰受其影响,承传父艺,学有所成,1980年后,先后在青海、宁夏及本省永寿县、本县马坊、东升、地掌、尧头等地塑像100余尊,并绘制了大量壁画。长武庙宇泥塑代代承传,迄今约有200余年历史。
长武庙宇泥塑风俗的项目简介
长武庙宇泥塑风俗萌动于宗教信仰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
最早来长的艺人白玉山,河北燕京人,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精湛塑绘的遗迹。当地马坊村艺人雷复乾(1911——1983)的带徒传艺,泥塑、绘画、描影(画人物像)亦闻名于县内外。
现代艺人张俊英,75岁,芋元乡柳泉村人,师从雷复乾,先后于甘肃的兰州、平凉的崆峒山,宁夏的刘家峡以及本县的马寨、司家河、尧头等地,20多年间,塑像300多尊。艺人崔少峰,66岁,昭仁镇东街村人,承传父艺,学有所成,先后在青海、永寿县及本县南磵、马坊、东升、地掌、尧头村等地塑像30余尊,并擅长庙宇的梁栋彩绘。
长武庙宇泥塑,形体上站、坐、卧、悬,兼而有之,小到尺余,大至二丈。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魅力。
长武庙宇泥塑忌用铁具,以手工作业为主。常用的工具有尺板、木刻刀、印图木模、修制木模等40多种,根据像体部位装饰之需,也可临时制作一些必要的工具。泥塑工艺复杂,俗礼较多,包括筑神台、定位、安神桩、制作木模架、绑草、和泥、涂泥、雕形、修饰、晾干、彩绘等工序,且要择吉日开工。
在塑像过程中,有程式化的焚香和诵经等祈祷活动;泥塑完工后,要举行隆重的吉庆典礼,要“点眼开光”“通体开窍”,是一脉珍贵的文化遗产。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