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插花背镜”好热闹
再说迎娶。杀猪宰羊,备办筵席,招待宾客,丰俭随男方经济状况而定。新郎倌戴礼帽,插翎花,胸前用大红绸子将护心镜结挂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插花背镜。娶媳妇的轿到男方门口后,轿门正对男方大门,此时在鞭炮和迎亲鼓乐中,被亲朋们将脸上抹得黑黑的“阿公”(男方的父亲)手持用干草捆的火把,围着轿左转三匝,右转三匝,含义一是冲去路途上的邪气,二是喻义人丁旺盛,延续烟火。此时新郎在伴郎、迎姑嫂和“牵羊娃”(五至七岁的男小孩)的陪伴下来到轿前,对着轿门或鞠躬、或作揖,新娘再三扭捏,终于敌不过男方壮汉的生拉硬扯,进门时迎姑嫂将手中盘里的豌豆狠劲往媳妇脸上撒,在一边撒一边被蜂拥到“主前”(设置男方先祖牌位的地方),在司仪的唱导中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还要在嘉宾的陪同下,端上盘内盛的肉吊子、毛巾、烟酒谢大媒。同时抬嫁妆的要红包,要喜糖,争的,抢的,闹得喜气洋洋。婚礼时的窗花、剪纸、刺绣、歌谣、礼馍、对联等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了浓烈的婚庆民俗文化。 如今的婚礼场面就更大气、更时尚,有专门的婚庆公司,施放礼花、摄影摄像,专业的司仪——甚或电视台、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也加入之列,高档车队,管弦乐队,且又增加了传统婚礼中没有的程序——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宣读结婚证书、证婚人讲话、新人互换信物、双方父母分别给“改口钱”,男方家长给数量不等的按年龄计算的“岁儿钱”等等。
闹房——三天不分大和小。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被蜂拥到撒满红枣、花生、核桃的炕上,两人在伴郎、迎姑嫂和众多的看热闹的乡亲的你推我掀中分别将新郎、新娘从炕的这一角掀到那一角,又从那一角掀到另一角,有意识地让两人相互碰撞,谓之“捣四角”,常常是人人汗流满面,欢笑声、起哄声不绝于耳,把结婚仪式推向另一个高峰。 傍晚来临后,新郎的同龄朋友,或者巷院中的长辈、小辈,在三天之内不分年龄大小,来进行“闹房”。一般分为“文”、“武”两种。“文”比较高雅、温和,如敬酒、点烟、唱歌、唱戏、猜谜、讲笑话。“武”就有些恶作剧的做法,野蛮、粗放、荒唐、甚至猥亵。无论“文”“、武”闹房,除去热火、喜庆、吉祥、恭贺这些表层的意思之外,内涵仍是传递性教育的信息。闹房的人散去之后,小两口入睡前,新娘将裤带上的葱解下来,折为两节,男的吃根根,女的吃梢梢,就着新娘带来的小馄饨(新娘将馄饨掰开,一人一半),直至吃完。躲在新房烧炕柴窑窑的、或在大衣柜里的、或隐伏在洞房之中的窗台下的,屏住气息,窃听两人的亲昵动作,取笑逗乐,这便是“听房”的习俗。
婚后——新娘回门有讲究。第二天,新娘要早起,到长辈的房中倒尿盆、沏茶、送烟、打扫庭院。早饭后在姑姐的陪伴下——这叫“引媳妇”,到本家各户,巷院邻里去“拜巷”。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常常后边跟了一串串看热闹的玩童,他们向新郎新娘讨喜糖,或让两人鞠躬、作揖。每到一家,新郎新娘要给长辈叩头,给同辈行礼,认门认人,即使往日有仇的也不例外,足见先民们早把构造和谐社会融入到社会活动的各个细节之中。
新婚三天后,一对新人要到主要亲戚家看望,俗称“拜人”。随后新娘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的次日,在婆婆家住8天,到娘家住10天,叫“住十”其谐音为住“实”。用科学角度审视这些民俗世相,无不浸润着淳朴的生育观。 婚俗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地花样翻新,但追求幸福美满、自由、合欢、吉祥、生儿育女的期盼是永恒的。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