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家祭之后,全家团聚一起,点灯围火闲聊,如今大多数家都是集体观赏春节晚会,以等待辞旧迎新的钟声。唐时是夜全家人还要喝花椒酒,将花椒放在盘中,饮酒时撮置杯中,能以驱寒、御潮湿。关中东府亦有吃团年饭的习俗,但多是以酒菜为主。温上几壶酒,弄上几盘子凉菜,炒上几个热菜,用盘端着放在饭桌上。由家长主酒,前三杯须敬天敬地敬祖宗,第四杯自饮,并且要讲几句年节吉庆的话。接下来,晚辈分别给老人敬酒。酒要斟满,杯要端平,双手敬上,还要说些祝酒的喜词儿。敬完酒,一家人便转圈儿轮流欢饮。此日,新媳妇饮酒,老人们绝不责怪,还不住劝喝哩。吃菜时,亦是让老人先动筷子,其余人后吃。有的家还弄上一个火锅,一家人围着,吃得热气腾腾,满头大汗,不光是气氛热烈,亦确是祛寒的妙法儿。团年饭有的县还兴吃饺子。一家人坐着闲聊时就把饺子包好,等到子时(即半夜十二点)才吃,取“更岁饺子”之意,饺子一词亦是借此谐音而得名。为了图吉利,包饺子时有人暗中把一块糖或一枚硬币包在其中,谁吃到了谁就有福。有的老人还有意把包了糖或钱的饺子做个记号,舀给孩子们吃。孙儿孙女们吃到了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全家人亦皆大欢喜。
除夕夜守岁,蒲城人还有“吃忍柿”的习俗。“忍柿”谐“忍事”,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要相互忍让,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东府有的县除夕夜还有低个子娃爬门坎的讲究。低个娃想长得快,除夕夜就得爬门槛。爬时门里门外各站一大人,一人撴头,一人撴脚,小娃不准说话。外面人问:“撴长了没有?”里面人答:“撴长了。”然后让低个娃从门槛底下爬过。爬过门槛后,低个娃还要手摇门前的椿树,边摇边喊:“椿树椿树你甭长,我长高了你再长。”据说这样来年就会长高许多。这显然是一种古老巫术的遗留。此外,一些县除夕夜还兴烧红火,也叫烤年火。把夏季挖出来的大树根掏净土晒干,加上柏枝和花柴杆燃着,数日不灭,人们称之为“年疙瘩,柏朵火”。二华潼一带于春节凌晨还有煨柏烟的讲究,取的都是来年日子红火的意思。其实这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似与上古时的“西岳柴祭”有关。东府境内的西岳华山为天下名山,《尚书·舜典》记载,舜每五年一次,于秋八月巡狩西岳,燔柴告天,行望祭之礼。因而,烤年火习俗当是由上古以火祭天的遗风演化而来。
此外,三十守夜,东府还有一些禁忌。当晚家家须把刀、秤藏起来,以免大年初一看见刀和人犯口舌,看见秤来年常见蛇。三十忌破败,要说吉利话。小孩打碎了碗,大人赶快说:“岁岁平安!”衣物烧着了,就说:“越烧越发!”三十晚上不准骂人,不准说“破”,饺子煮烂了,要说饺子“笑了”。
交过夜后,家家户户便鸣放爆竹,庆贺新年来临。说到爆竹,这里还有个小常识。宋代以后才产生了以纸卷火药制成的炮仗,宋之前都是用火烧烤竹子,使其爆裂发声,称为“爆竹”。唐人来鹄有诗:“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杆灰”,这里的“爆杆”就是“爆竹”。此外,前些年过年各地禁放鞭炮,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年味也显得寡淡之至。说实话,老百姓一年到头就图这一乐,当然放鞭炮造成事故绝非好事,但若以此为标准,那最应该禁的恐怕首推汽车,因为现今车祸之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若能以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燃放鞭炮的无害化,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的就是,除夕夜最辛苦的当数家庭主妇。是夜,她们一边和家人拉家常,一边捏饺子,还要给全家人把新年的新衣整理停当。一些穷家的主妇,严冬寒风里拆洗被单、淘菜蒸馍,两只手冻得红肿,甚至裂了口子流着血,此日当晚还要给孩子们辫纽门,锁扣眼,钉鞋带,两眼熬得通红,几乎通宵不眠。笔者在此提醒天下的儿女们,不管你远在千里万里,年节也要赶回家来,多陪陪母亲,多敬母亲一杯酒!
说说话话,不觉东方即白,随着远近村落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大年初一来临。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