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也叫除夕。此日年俗活动甚多,最主要的有三项:贴春联,祭祖,守岁。
贴春联
史载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传说古时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它的枝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门而入。树下有两位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常年把守着鬼门,发现为非作歹的恶鬼,即刻捆起来喂老虎。因此,每逢过年人们就用两块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竖立在门前用来避邪,这即是桃符的来源。由树桃符到贴对联,是后蜀主孟昶一大创造。他书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节所贴的对联叫做春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有门联、春条、斗方等。门联一般贴在院门两侧,凡新丧未满三年的家庭,所贴门联须是蓝色或是黄色的。春条,视其内容,贴在相应之处。如大门外墙壁上,贴“春回大地”、“一元复始”、进了院子,贴“满院春光”,腰门近旁贴“吉星高照”,屋内面瓮上贴“面白如雪”,米缸上贴“米黄似金”,老人卧室贴“寿比南山”,牲口厩贴“槽头兴旺”等。所有的农家用具,都几乎贴上了春条。如斗上贴“日进斗金”;马车上贴“日行千里”等。人们还把“福、禄、寿”三字,写成正方菱形的斗方,分别贴在门上或正屋中央,表示“财源茂盛”、“福来运转”。还有人把“福”字倒贴上,取谐音福到了之意。另外,还要挂年画,贴门神,这都是贴春联这一年俗的延伸和发展。
祭 祖
这是诸多年俗活动中最隆重的仪式。清末民初,东府各县村村有祠堂,年年行族祭,而且家家都要供奉祖先。除夕当日晌午,家家即着手为晚间祭祀做准备。先将束之高阁的先人影轴悬挂起来,再换写家神牌位。一般人家写“××祖先之神位”,其它字可以站着写,唯这“位”字定须正襟危坐来写。否则家神不归位,全家四季便不得安宁。家神排尾设置好后,便摆祭器。祭器有香炉、香筒、蜡台。有钱人家的祭器全是铜质的,呈墨绿色,而一般人家的祭器大都是白铁制成。祭器摆好了,便摆果品。果品有干果鲜果,还要摆三碗炒菜,每个碗上放两根香权当筷子。接下来便上香点蜡,蜡尚红色的,再行叩拜礼。晌午饭一般吃长面,长面象征钱串子,寓来年发财。面熟须先舀三碗以献祖先。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天天如此。
晌午饭毕,全族集合,到祠堂里举行族祭仪式。族长亲率族人向全族老先人画像行三叩九拜之礼,有的地方还要念祭文。族祭结束后,天色已黑,各家还要提着灯笼,带上香表到自家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
先人请回来后,各家才正式祭祀自己的祖先。供桌正中置一大盘,内放一煮熟的猪头,猪嘴里夹一尾巴,以示全猪。再摆上新换的其它菜食果品及祭酒,而祭酒须得三杯。此际,红烛高照,一团祥瑞,全家数辈人在家长带领下,燃香、燎表、烧火纸,作揖叩头,其仪态神情,可谓虔诚肃穆之至!东府人敬祖感恩之礼仪于此可见一斑矣。
祭完自家祖先,还要祭家宅六神。灶火爷、马王爷、土地爷、财神爷、龙王爷、火神爷都得敬祭,因为它们都是家庭的保护神。不光如此,蒲城西南乡还用红纸剪成三角形,把下面的角儿糊上,里面装些灶灰,贴在箱、柜、碨子、老槐树上,插上香统统敬祀。这些,都突出反映了道家多神论的思想。
降至当代,盛大的族祭已不再举行,而家祭的传统幸被继承了下来,只是祭祖的形式和内容比以前简化了许多。如,好些县不再挂影轴,而是以亡者照片代替。再是,祖先木制牌位亦日渐其少,大多数人家都是用红纸裁成牌位的样子,写上“供奉三代祖宗之神位”及奉祀人的姓名,权当牌位用。“文革”期间,四人帮指斥祭祖为封建迷信,意欲扼杀之,但老百姓从来就不以为然。他们说,领导人去世不也送花圈、举行告别仪式么?纪念祖先,何错之有?倘使连“祖”都不要了,哪里还有“国”?至于说到迷信,现代迷信倒是数不胜数。“文革”时的跳“忠字舞”,在胸前的肉上别纪念章,如今的醉心减肥药,痴迷保健品,凡此种种,几人提出过质疑?老百姓贴一纸灶火爷,那是善良人盼望平安心理的折射,与封建迷信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