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仪式和礼俗谓之人生仪礼。它大都围绕诞生、成年、婚娶、丧葬等人生大事进行。 一、诞生仪礼 洛川群众注重“人丁兴旺”,家庭以生子为大事,从怀孕到诞生周年纪念,礼俗完备。诞生礼最初阶段的过渡仪式有生日、满月、百日等。诞生礼的周期性纪念又延伸为寿礼。 (一)解怀 妇女怀孕最后一个月内,娘家人(一般为母亲)带红布裹肚、烙饼等物探视女儿,进村进大门时不能和任何人讲话。到了女屋,即将烙饼放在炕沿上(有的地方放在门槛上)掰成两半,随即将孕妇的纽扣解开,嘱咐临产注意事项,以祈女儿顺利分娩。 (二)诞生 婴儿诞生后,大都将胎衣盛入陶罐,埋在炕沿下。还在门口系红布条,忌生人入内。三天后,向丈人家报喜。娘家即携带烙饼、鸡蛋等物,亲自照料产妇到满月。乡邻好友也蒸一对面虎、面兔、系上红头绳和一点钱,送给婴儿,谓之“辫锁”。 (三)满月与生日 至期婴儿先行剃头,须将头发揉一小团装入布袋中缝在枕头上。如系独生子,则在满月这天清早,由其父到路上等人,碰到的第一个成年男子,即请回家中,为婴儿穿裤子,是为“等干老子”。干爸须送些贺礼,参加满月和生日仪式。亲朋须送衣帽、面兔、面虎等物。有的还送银锁、银项圈等贵重物品。外婆家须特备一对环形大饼,面塑花纹,俗称“曲连”,祝子圆满成人。百日、生日祝贺略同满月。一般过完三周岁,亲朋不再送礼祝贺。 (四)求佑 如果婴儿多病多灾,即向灶君或其它神灵祈祷保佑,谓之“寄活”。待13岁时杀牲酬神还愿,俗称“赎身”。若老年得子,则在小儿耳朵钻孔,佩带耳环,以尕钟爱,或求邻里每家一枚铜钱,制成百家锁,以示百家保佑。以后每年加钱一枚,一般等13岁时将锁除去谓之“开锁关”。 (五)祝寿 祝寿实为诞生礼的转变与延伸。一般在双亲60岁以上方可祝寿。60岁以下者,只在家中由亲族子侄祝寿,不动亲友。 旧时祝寿,礼仪繁琐,多贝则三日。寿星先得祭拜祖先,方可入寿席,并邀年岁相当之兄弟同坐,谓之“陪寿”。体面之家还行礼赞宾,献寿文等。其后,按辈分依次拜寿。 建国后,此俗沿用,但时间仅只一日,寿礼、寿仪从简。近些年,个别人家亦兴师动众,按传统寿仪祝寿。 二、成年礼 成年礼又叫冠礼,隋唐以来已废。但洛川在民国初年仍残留其遗风。据姜献琛《洛川乡土志》载:“前二三十年,偶至乡间,见有稍知礼仪之家,于子娶妇之前三日,先命之拜见宗族尊长,尊长斟以酒。至夕,自为酒食,招亲戚族党食饮,其父为之加冠。次日,用红纸书写乳名某,今值弱冠,更名某贴于门首。庶足当古人冠礼之遗焉。”直至60年代,有些偏僻乡村,男子娶妻前数日,先请族党聚食,其后,族中各家轮流请娶妻者饮食,仍为冠礼之遗仪。近年此俗鲜见。 三、婚礼 洛川传统婚礼遵六礼古俗。姜献琛《洛川乡土志》:“允亲有似乎‘纳采’;换帖则等于‘问名’;款媒行聘即‘纳吉纳征’也。若送奁卜帖,岂非‘请期’乎?至新郎迎亲至岳家,只俟于巷口,向彩轿长揖而返;男家备舆马请少妇二人接亲妇,名曰迎姑,女家亦然,号为送姑,则‘亲迎’之礼略异于古矣。新妇下轿,即用枣枝上栽核桃、大枣、面兔,扫帚上栽纸花,名为‘拉花头’;然后扶新妇,手携面斗以入,即于庭前拜天地,则奠雁礼也。入洞房,用酒饭,则合卺礼也。次早拜祖,庙见礼也;乃拜见舅姑暨家人宾客,入厨造膳,皆古制也。”所以与其他地区的婚礼大同小异。兹择其异者,略述于后。 (一)婚礼用鸡 结婚吉日后,男方请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属相择定结婚吉日后,男方家长同媒人到女家商量婚期,须带一只鸡、酒和馍等物。结婚时,轿子中须放一公一母两只鸡。即使现在用汽车、拖拉机迎亲,亦须带两只鸡。此由古时婚礼用雁转化而来。 (二)迎亲 原上多用花轿,川道则骑牲畜。忌用骡子迎亲,谓骡子不留后。花轿多用方桌翻过扎成,周围绕以土布。绑扎花轿,多由姐夫、姑夫承担。迎亲者须选儿女双全之人。忌用寡妇、孕妇。新娘上轿,须由舅家人抱入轿内,乃舅权制之遗风。新娘花轿经过的村庄如有夫家亲朋,则在路上横悬一索,系一块红布,谓之“搭彩”。另于路边备简单酒菜一桌,给迎亲送亲等接风,男方为首者长揖答谢,并留谢帖一张,上书“谢乡眷。某某(男方家长)鞠躬”。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