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泥基窑:用泥巴和入麦草制成干块所筑的窑洞。多流行于原上贫穷之家。 接口窑:在土窑口沿处用石块或砖再接一节,比土窑更为坚固耐用。也有用木料、瓦做成一面坡状,谓之“接檐”。 砖窑:用青砖箍成,呈拱形,四周用土夯筑。殷实之家,窑前部用砖砌起,谓之“砖面墙”。 建国后,土窑、泥基窑、接口窑多弃置不用,代之以砖窑。砖窑村落成为现代洛川民居的主体。 薄壳窑:用砖砌成,顶部弧度较砖窑小,上面多再建一层房屋,融窑洞与楼房为一体。多为城镇机关所建。 2.上栋下宇式住房。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易·系辞下》)。栋者,屋子梁架;宇者,屋檐。厦子、房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现代住房,皆属上栋下宇式住房之列。 厦子:俗栎“一面坡”。两间以上须有中梁,多作厢房。一间者无梁,山墙承檩,谓之“硬顶”,多为仓房、畜圈。 房:中间起脊,两檐下斜,呈两面坡状。开间较小者称“庵间房”。开间较大者,称“四橼房”。富有之家或机关单位,四面用砖砌墙,谓之“一砖到顶”。富豪之家,房上雕梁画栋,简瓦脊兽。 无论厦子、房,均青瓦盖顶,茅棚草房少见。近年来用机制红瓦盖顶已渐流行。 平板房:近年来才流行,砖灰水泥砌墙,顶部架水泥预制板。两层者,有人在平板房上再建瓦房。 门面房:建于城镇街道两旁,多为店铺,临街一面为敞门式,铺板为墙,门甚高大,以图接待顾客方便。 楼房:建国以后,始有修建。先是砖木为顶,木制楼板。近二十年来,均为水泥楼板楼顶。农村中殷实之家,也有兴建楼房的。 3.巢居遗风——庵棚。 上古之民,构木为巢。这种遗风仍在洛川人民生活中有部分保留。瓜果园中,玉米田中经常可看到巢居遗风的庵棚。一种是用四根柱子搭起半人高的平台,上面架起棚子,靠梯子上下,居高瞭望,看管园圃。一种是用木椽搭两个人字形,中间架一横木,两边覆以柴草,棚内供休息或放置生活用品。多见于瓜园中,用毕即拆除。 (二)院落布局与室内装饰 旧时,贫寒之家居室多单体结构,或一明两暗,或明门明窗,院落内土窑两三孔,别无它有。富有之家门楼高大,砖砌门楼,雕花嵌字,高可数丈。大门内砖砌照壁墙,砖雕鹿鹤图案。正面砖窑两三孔,随着家庭的扩大,两侧盖厦子,前面盖房,谓之“纳门房”。这是一种单体“四合院”。又有家大业大的,前院盖马房、磨房、中间盖腰房,后院为四合院居室,这叫“一进两院”。建国以后,一对夫妻的单体家庭居多,故院落格局多为正窑两三孔,讲究“三眼窑一院,苹果树两岸”。加之地基公有,审批不严,滥修滥建之风甚烈,院内地面虽大,极少在两厢再建房屋。 洛川有喜爱整洁的良好风俗,室内装饰整洁明亮。做饭之处称为“主屋”,兼有祭祀议事、待客、居住功能,装饰尤其讲究。正面为木制板架二三层,放置油漆或彩画的陶瓦瓮、盆罐等,板架横贴熏制剪纸,谓之“板架云子”。板架的两块竖木,谓之“板架柱儿”,挂有剪纸贴画或油漆彩画,谓之“板架对子”。锅台紧挨火炕,台面用鸡蛋清和烟墨或黑漆搞得锃明发亮。窗格多为小正方形,贴上剪纸窗花。室内墙壁也多用剪纸图样装点,令人赏心悦目。 (三)居住信仰 旧时观念,居处并不是单为栖身,而且关乎家族兴衰,子孙繁衍,信仰与禁忌颇多。居处建筑过程,就是一个信仰的仪礼过程。 相宅:古代先民择阳而居,占卜以定吉凶。后发展为相宅之俗。修建前,必请阴阳先生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原者,谓之“靠山厚”,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等。 奠基:必择吉日破土,谓之“动工”。破土前竖土神牌位供祭,至完工谢祭后方可撤去。 上梁:建造房厦上梁仪式比落成更重视。择吉日吉时,先祭献神灵,梁上披红,撒枣儿、核桃、硬币、草节等,念祝词书对联,悬“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匾额于中梁,爆竹齐鸣,人相庆贺。 合龙:箍窑时,砖工将成,必剩中窑(或南向、东向)顶上一砖,系上红布、五色线、红筷子,待吉日吉时,放置原位,谓之“合龙口”。事先必祭土地宅神,以求平安。 落成:一般要谢土神,请阴阳先生安顿院子。迁居时,亲友备礼祝贺,谓之“暖窑”。 搬进新居,还有各种信仰,《礼祀》“家主中国主社”,居处之中堂便为中雷之所在。洛川群众以东西向之靠北一间,南北向之靠东一间为主室,如果三间(孔)以上则以中间为主室,祭灶神、家神。室外置天地神龛,祭宅神。大门屋门设香炉祭门神等,不一而足。 四、交际习俗 建国前,洛川沟壑纵横,交通闭塞,除原上可行车马外,其余多靠牲畜负驮,人们外出以步行为主。故群众不喜交际,亲朋圈子多在十余里范围。但群众好客重礼。家有客来,必出门迎进,让其炕上坐,烟茶相待。留客吃饭,必请客坐盘子正面首位。食毕奉茶,谓之饭前酒,饭后茶。出外作客,必衣貌整洁,妇女尤为讲究,倾其所有,装饰打扮。拜访长辈亲朋,赠以大油馍,谓之“油包包”,给孩子也赠以面塑鸦儿、兔子、老虎之类。 建国后,交通日益发达,自行车几乎家家都有,极少有人步行。群众社交范围随交通事业的发展而扩大。社交礼俗,仍沿袭旧制。唯城镇群众颇具现代习俗。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