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洛川传统婚礼遵六礼古俗。姜献琛《洛川乡土志》:“允亲有似乎‘纳采’;换帖则等于‘问名’;款媒行聘即‘纳吉纳征’也。若送奁卜帖,岂非‘请期’乎?至新郎迎亲至岳家,只俟于巷口,向彩轿长揖而返;男家备舆马请少妇二人接亲妇,名曰迎姑,女家亦然,号为送姑,则‘亲迎’之礼略异于古矣。新妇下轿,即用枣枝上栽核桃、大枣、面兔,扫帚上栽纸花,名为‘拉花头’;然后扶新妇,手携面斗以入,即于庭前拜天地,则奠雁礼也。入洞房,用酒饭,则合卺礼也。次早拜祖,庙见礼也;乃拜见舅姑暨家人宾客,入厨造膳,皆古制也。”所以与其他地区的婚礼大同小异。兹择其异者,略述于后。 (一)婚礼用鸡 结婚吉日后,男方请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属相择定结婚吉日后,男方家长同媒人到女家商量婚期,须带一只鸡、酒和馍等物。结婚时,轿子中须放一公一母两只鸡。即使现在用汽车、拖拉机迎亲,亦须带两只鸡。此由古时婚礼用雁转化而来。 (二)迎亲 原上多用花轿,川道则骑牲畜。忌用骡子迎亲,谓骡子不留后。花轿多用方桌翻过扎成,周围绕以土布。绑扎花轿,多由姐夫、姑夫承担。迎亲者须选儿女双全之人。忌用寡妇、孕妇。新娘上轿,须由舅家人抱入轿内,乃舅权制之遗风。新娘花轿经过的村庄如有夫家亲朋,则在路上横悬一索,系一块红布,谓之“搭彩”。另于路边备简单酒菜一桌,给迎亲送亲等接风,男方为首者长揖答谢,并留谢帖一张,上书“谢乡眷。某某(男方家长)鞠躬”。 (三)拉枣枝 俗称拉花头。新娘到大门前,由姐夫、姑夫或同辈亲朋中一口齿伶俐者,手执栽满面兔、核桃、大枣的枣枝和栽满纸花的扫帚,高声咏唱拉枣子歌,一直到新娘入洞房方结束。《拉枣枝歌》中包括婚礼的大概过程,故摘录如下: 荞麦三棱麦子尖,十里乡俗不一般。 桌子翻过腿朝天,红布蓝布围一圈。 红顶子,绿绰檐,轿穗子,裤腿子翻, 桌子圪入麦秸,麦秸上头铺绵毡, 绵毡头起坐一个女貂婵。 四个兔儿四角站,公母鸡红绳拴。 竹子杆,绑两边,四个轿夫抬的欢。 走一岭,转一湾,苏铃响,马叫唤,不知不觉到门前。 一个方桌放上边,红绸桌裙往上拴。 四个菜碟四角放,当中放个大洋盘…… 送女大哥坐上边,手提银壶把酒斟。 白铜烟袋七寸三,牛毛丝子金贵烟; 麻柴点火不相干,火绳点火冒生烟, 煤纸吃烟美,轿儿要落西南角, 西南角,儿女多,再叫你姐儿妹子朝前站, 忙把轿帘一把掀,里头出来女貂婵。 米斗面斗把她掺,一头插的尺子秤,一头插的照妖镜。 正行走,用目观,忽听来到大门前。 栽旗杆,贴报单,要下儿子能坐官。 门槛低,门槛高,操心闪了伢娃的腰。 麦子本是一捆柴,伢娃穿的红绣鞋。 枣枝头起栽枣儿,新媳妇穿的红袄儿。 枣枝头起栽兔儿,新媳妇穿的红裤儿。 枣枝头起栽核桃,两口见面不咕叨(吵嘴)。 枣枝头起栽花儿,嘻嘻哈哈一家儿。 正行走,用目观,忽听来到二门前。 进了后院用目观,后院不如前院宽。 向上看,一顶砖,向下看,大四椽,软门软窗实好看。 张口兽,琉璃瓦,其名就叫财东家。 半扇合桌拉当院,你把桌裙往上拴。 四个菜碟四角放,当中放个大香炉。 女婿前头把香点,媳妇后头看几眼。 女婿前头把表吊,媳妇后头偷的笑。 女婿前头把揖作,媳妇后头把头磕。 磕一头,又一头,祖祖辈辈穿丝绸。 头杯酒儿浇给天,保你夫妻多团圆。 二杯酒儿浇给地,保你夫妻多吉利。 三杯酒儿浇中央,保你夫妻多安康。 正行走来用目观,忽听来到帐房前,女婿忙把盖头掀。 门槛低,门槛高,操心闪了娃的腰。 这个炕儿盘得低,媳妇上炕不用力。 这个炕儿盘得高,媳妇上炕不弯腰。 米斗面斗往上端,上了炕,踏四角,踏了四角儿女多。 …… 上了炕,面向西,西边又卧两只鸡。 奴问相公什么鸡,这是公鸡看母鸡。 …… 建国后,此俗沿用。因迎亲多用汽车、拖拉机,故歌中描述花轿的部分,由拉枣枝者触景生情,顺口编来。如: 从西安到延安,如今乡俗不一般。 花轿接亲走得慢,开上汽车跑的欢。 大红喜字贴前边,嫁妆陪下一大摊, 大立柜,榆林毯,沙发茶几和彩电。 还有古规没改变,公鸡母鸡车里边。 ……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