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 过去,民间住宅随形而建,房屋座落杂乱无序,人们多依沟临畔挖窑,盖房厦。贫寒之家,茅屋草舍,人畜同室。富裕之户,后为石窑、砖窑,前为门房,两侧为厢房,中间为腰房,谓之“四合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修新庄,盖新房,修砖窑的人逐渐增多。在农村,一般家户均有三至六孔砖窑,夫妻、男女、长幼、朋客各有其室,且多为独家院,庭院宽敞,厕所、园圃、树木俱全。在城镇,楼板房、薄壳窑、砖窑很普遍。近年来,一些村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各户门面装饰比较讲究。 行 旧时,人们出外,多是徒步跋涉。如要较远距离走亲访友、婚娶赶集、请医求师,富人多骑马坐轿,穷人则多骑毛驴。现在,全县乡乡通汽车,村村连大路,无论城乡,骑自行车很普遍。汽车专业户及使用摩托车的人愈来愈多;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村村皆有。农民出外,进城,乘车方便,步行者很少。 第二节 交往礼节
[CHAAD]
解放前,民间有焚香盟誓,结拜兄弟之俗,称为“拜把子”。女的结拜姊妹者,谓之“拈香姊妹”。如有男孩难养之家,在孩子出生后,便抱着婴儿,拿一条红裤带,清早去大路口“撞干大”,见到的第一个男子即干爹。此时,主人须将红裤带交给所撞的“干大”,并把他请到家中,设宴招待;“干大”也须将自己的腰带或其他随身之物回赠婴儿,以示承认。 出外做客,必带礼品,衣貌整洁。客人进门时,客先行,主人随后,主客先寒喧一番,待客以坐炕为敬,客坐定,便以香烟、浓茶待之,女主人立即下炕准备饭菜,男主人陪客聊天叙谈;吃饭时,客为上坐,主为下坐,敬酒夹菜,直至用毕;客走时,主人送到大门口,再三言“常来串门”。 与外人交往,注意情义,恪守信用,礼尚往来,有“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之说。 朋友之间,忧喜与共,一人遇难,众友相助,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之说。 路遇老者、长者,先道称呼,再致问候,“近日可好”?“吃了没有?”若熟人相遇,点头握手,或互致问候。 第三节 生辰祝寿 催月 孕妇临产的当月初一,娘家人用裹肚包兔馍、老虎馍(馍中藏针、红枣、花生等),衣料等前去看望。进门后,先不说话,把馍放在门槛上,孕妇掰开,若先见馍中之针尖,以为必生男孩;若先针尾,以为必生女孩。娘家人当日去,当日回,一般不留宿,俗称“催月”。 诞生 婴儿降生后,父母亲首先记下时辰,遂即用红布条儿悬在门上,以示得喜,并以此禁忌生人入内。产妇多吃些干馍、红糖、鸡汤或拌汤,不定时定量。生小孩后,娘家妈探望“月婆”,谓之“做10天”。来时,带上干饼、红糖、鸡蛋等营养品和小儿衣被,伺候产妇10天,即返回。期间,邻舍外人禁登“月婆”之屋,本家大小忌晚归惊动。现在,由于新法接生,妇幼康健确有保证,有关迷信禁忌之旧俗日渐消失。 做满月 小儿满月,亲友邻舍、近族亲戚,前来祝贺,谓之“过满月”(男孩提前一天过)。小儿舅家赠送银牌、银锁、衣服、被褥等。其它亲友多送鞋帽、布料等物。主人则设筵款待,走时,回敬毛巾、手帕之类,以示酬谢。现在过满月之俗仍继续保持。 百天 婴儿百天,主家略备饭菜,款待小儿舅家等亲朋,舅家及亲朋也送些衣物玩具,现此俗仍沿袭。 生日 小儿周岁,俗称“过岁”,亲友照例送礼庆贺,主客欢宴一场。此后,每年过生日,仅限于家中祝贺,形式也较简单。 祝寿 旧时,男女60岁后,每遇生日,子女晚辈为其祝寿。祝寿仪式:于庭院中设座摆案,供奉寿星图,寿者先拜,子女晚辈依次拜。之后,亲友晚辈方送匾额等礼,设宴庆贺。若祖父母在世,子女晚辈不得为父母庆寿。解放后,在民间,给老人做生日,亲朋好友、子孙晚辈贺寿,多送酒肉、糕点、糖果、烟茶、衣料及其所嗜好之器具。德高望重者,也有献祝文、送书画以示祝贺。彼此亲友团聚,设宴款待,礼仪较简,叩拜磕头之风亦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