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 洛南县人服饰古朴、典雅。装饰方面有首饰、手饰、脚饰等,但均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清时做官之人常身着马蹄袖花袍,外套大褂加补服(前胸和背后各有金绒和彩丝绣成的“补子”作为品级徽志),以鸟为官纪佩带徽志,头戴翻檐帽加红色盔缨,着礼补服。广大平民百姓多着大袍大褂,足登薄靴或布鞋,女穿绾袖绅大褂,衬肩外衣,下亦有穿裙者。民国以后,改清制马蹄袖长袍,马褂为上、下两节装。始着宽、大、短服装,要求褂(上衣)不过胯,裤不履踝,后兴窄、长服,称为“上青下白一根葱”。妇女穿大襟袄,出嫁姑娘、新妇出门须穿裙,裙子多为缎面绣花,周围打褶,裙边拖地,造价昂贵,此多为富贵人家所为,贫家只能借用。小孩多穿花衣裤,戴马兜,穿猫娃鞋,戴猪娃帽。商人穿长袍,戴瓜瓢帽。教书、读书人均着长袍,后改为中山装。劳动人民一单一袄,上身改着对襟衣服,均系家织土布。少数富有者亦为机织布(时称“洋布”)、绸缎和毛皮衣。 建国后,六十年代机织布大量上市,花色品种繁多,服装式样有所改革,男子多着制服(列宁服、中山服),妇女着对襟花衣,土布逐渐淘汰,以丝布、哔叽等为主,条绒等为副;七十年代以涤良、涤卡为主。1978年后,化纤品种增多,服装始由自做自穿转向商品化,一般妇女青少年儿童服装多系购置入时成衣,色泽质料大都依照各人职业、年龄、体形、季节和爱好而定,常见的有解放服、青年服、夹克、西装、羽绒衣、牛仔装。八十年代,不少居民有衬衣、外套、单衣、绒衣、毛衣,一些人还有皮袄、呢子制服和呢子大衣、皮衣。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更是向着多样化、高档化的方向发展,追求新颖、突出个性的服装,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诸如西装领带、款式别致的套装、套裙等。 发型 民国初,洛南男子开始剪去清代盛行的辫子,多留短发,后改剃为“光葫芦”。姑娘长辫子一根垂于脑后,根梢以红头绳结扎,婚后即梳成卷,将头发缠于脑后,呈圆饼状,用丝卷罗罩住,上插首饰。前额留“刘海儿”,风流入韵。建国后,姑娘留成双辫,婚后多剪成齐头短发(俗称“剪发头”)。青年男子的发型有中分、偏分、一边倒头、大平头、小平头、青年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讲求仪容仪表,城镇及部分农村妇女亦多行烫发、披肩发;中老年妇女多留短发,梳卷者日渐稀少;少数青年男子留长发,不男不女。妇女中流行擦脂抹粉,涂口红、描眉,颈戴项链,指佩戒指,耳挂耳环、耳坠,典雅大方。 代步工具 洛南万壑深邃,道多羊肠。旧时舟车不通,人们出外,全靠步行。富有之家,平时外出走亲婚娶,多骑毛驴或乘轿。建国后,始有胶轮大车,多为运输所用。六十年代始行自行车,八十年代广泛使用,九十年代末农村居民百户拥有自行车57辆并向高档次发展。少数丰裕之家开始有摩托车。1990年以后已有个别人拥有吉普车、小轿车。手扶拖拉机,各地皆有,三轮摩托也开始使用。随着交通事业发展,区、乡(镇)公路交错,农民出外进城,多乘客车,或乘三轮车,省时省力,往返方便。 家庭用具 旧时洛南人的家庭,用具惟求简单实用。一般人家,藏粮多用板柜,大则七尺三格;小则五尺两格。藏衣多用板箱,大则长三尺三寸,小则长二尺有余,置于箱架或炕头;厅堂放置大方桌(上等者为八仙桌,多雕花型),木圈椅(富者为太师椅,亦雕有花型),室内多置条桌、抽屉桌、小方桌、小圆桌、长凳、独凳、小椅、低凳、橱柜、立柜。睡觉多系土炕、连锅炕四季常热,下铺芦席,被褥多以土布缝制。灶房所用之瓮、盆、坛、罐多系陶器和铁铸的大锅(筒子锅)、小锅(锥形、用于做饭、炒菜)。案板以枣、梨木做成,笊篱、馍盘均为竹编制,烧火风箱全用桐木制作。随着工业发展,人们生产水平提高,家庭用具逐渐更新。建国后,暖水瓶、钟表、缝纫机进入农家,家庭用具向高档次发展。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家具配套齐全,品种繁多。大立柜、高低柜、书柜、橱柜、写字台、折叠椅、单人沙发、双人沙发、组合家具、席梦思广泛使用,电风扇、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亦陆续进入百姓之家。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