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CHAAD] 正月初五旧习惯的早饭,“吃扁食”(一种扁形饺子),俗称“捏嘴”,意在希望新的一年少生口角。 50年代以前,白河不论那个行业,定要休息过正月十六,方才开市、贸易、劳动。这半个月休息时间,全用于请客、作客(戏称吃“磨盘会”)、玩灯、看灯。旧社会还有人抹牌、赌博。解放后,逐渐变革。1957年以后,机关单位只放三天假,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时期,农村生产队和机关单位正月初一也上工、上班。80年代以来,无论群众和机关干部都自然形成了正月初六上工、上班的习惯。 白河过去尚有一种风俗,即出嫁女子不得在娘家团年,吃团年饭时也不欢迎一般客人加入。在“文化大革命”一段时间,曾以行政手段,令机关干部下乡“陪贫下中农过年”。被陪之家,“团圆”席上坐一好心派来的陌生人,主人一家索然,陪人十分尴尬,陪人家中又不得团圆一餐丰盛的款待,按规定还得给半斤粮票两角钱。主人收下,有违民间待客诚意,不收,又使陪人违犯纪律,最终主人带着苦涩的笑容摇着头收下钱粮票。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白河称为元宵节,或灯节。正月初五过后,各家扎灯,备“闹元宵”,即景是观灯、放焰火、吃元宵。一般都是正月十三晚上各地龙灯、采莲船、竹马、高跷、狮子舞、鹬蚌舞、绣花龙等一齐出动,连续玩至正月十六晚结束。 白河人视龙灯为吉祥物,过去人们常把幼儿抱至龙头灯嘴里过一下,以为可以为儿童消灾。且龙灯的引珠,俗称“绣球”,尤为盼望生育子嗣之家的争抢之物。抢得“珠”的人家,次年玩灯前作一新的奉还,此习俗至今不衰。 三、端阳节 白河端阳节时新麦已登场,农人半年劳作已有收获,看重此节。节日间活动有“打露水”“吃粽子、喝雄黄酒、举行划龙舟竞赛。 “打露水”,端阳节凌晨,人们早起,到野外用草上的露水洗脸、擦身,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疮得病。家家门首插艾蒿和蒲叶,据说可以避邪。50年代以前,妇女在端阳节前以花线缠制或缝制各种形式的“香囊”,里面包上“山奈”等中药香料,挂在身上用以躯避虫蛇,也是一种工艺美术品。端阳节除喝雄黄酒外,还给孩子耳、鼻抹雄黄酒。吃蒜头、粽子,这是普遍的习俗。 端阳节“竞舟”,是白河传统的民间大型文娱、体育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 民国初年以前,龙舟赛前还投棕子、甜酒于江中,吊念三闾大夫屈原。 白河端阳节竞舟活动,除战乱、大灾之年,每年按例举行。1987年还首开女子划龙舟的先例。1990年端阳节龙舟赛,十堰“二汽”车队载人前来观光。1991年端阳节龙舟赛,省电视台拍成电视片,曾在《陕西新闻》、中央电视台《体坛内外》节目中播放。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白河民间一大节日。民间曾有“八月十五杀鞑子(满人)”夹“起事通知”于月饼中秘密传递的传说,而清朝以前,白河就有过中秋节的风俗。 中秋时节,稻谷、玉米、黄豆、红薯正收,板栗、核桃、花生、桔柑、石榴、柿子成熟,天高气爽,金桂飘香,值此良辰接回老、少出阁姑娘回娘家过节,一家共享春种秋收甘甜苦乐。当晚置案月下,摆上干、鲜果及自酿水酒,与家人、邻友“举杯邀明月”,“把酒话桑麻”。对于中秋节,农家浓于市民。市民于中秋节除团圆聚餐应景外,更多的活动是以月饼馈赠亲友。至今几乎成为固定的联谊时令。 五、其他节日 清明节:白河地方鬼节之一,清明节前民间都做“清明吊”——以白纸做芯,外罩以彩色纸网,挑于棍端,于清明节前一两天插于亡故亲人坟上,并焚香化纸祭奠。无坟者,在河滩、野外以灶灰画圈焚烧纸钱。清明为扫墓的固定时间。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白河鬼节之二。白河风俗,不论亡者有坟无坟,家人都要在黄昏烧纸祭奠。火纸需用专制的“钱凿”打上钱印,时人无“钱凿”,便以银元或10元票在纸上拍之,即心理上已成为“钱纸”,到坟前焚烧。无坟者用草木灰画一圆圈,将“钱纸”烧于内。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节。近几十年来民间并无什么庆祝形式,而学校常作为引导学生登高、远足观看金秋景色的日子。 十月一日:农历十月一日,是白河第三个鬼节。这天定要给亡者烧纸钱、纸衣、纸鞋袜,给亡者送“寒衣”。50年代,汉江边居民还有“放河灯”风俗。即立蜡烛于木板上,笼纸为灯,是夜泛舟江心将灯点燃,每间隔数尺发一灯于江中。连放二三十个不等。漆黑之夜,一行明灯,悠悠荡荡,随波逐流,赏心悦目,别有情趣。 农历十月一日,过去是乡间约定俗成的修路搭桥时间。 过去乡村大路小道,平时无人整修,经过春夏,杂草蓬生。凡道路涉水过河处,原搭的桥和“列石过”,经夏季,被洪水冲毁,往来行人都要涉水,甚为不便。60年代以前,农历十月一日这天,民间统一自行组织劳力架桥、修路,以土地管理为界,砍去路傍树枝,锄去路边杂草,填补沟豁,平整路面。河段在那村,其河桥归那村搭架。50年代初,茅坪乡某乡长,十月初二路过一村,脚穿草鞋,在一处历来搭桥处,不见桥,令人将村长叫来,请村长背他过河,村长自知理亏,只得背乡长过河,百姓齐声叫好,并于当天下午组织人力将桥搭好,足见风俗之盛。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