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书写和读音 用国际音标拼写洋县方言,具有下列规则: 1.“、、ε、、ts、ts'、s”七个音节单用时,各音节后加“i”如“知道〔tau〕”、“尺子〔tsi〕”、“失误〔εi iu〕”、“日子〔〕”、“丝〔si〕”、“彼此〔pi tsi〕”等。iou、uei、前面加声母时,则写成iu、ui、un。 2.韵母“θ”用作儿化韵时,写在前面韵母之后,不加隔声符号,如“三思儿”,写作“san sθ”等。 3.以“a、o、r”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为防止与前面音节相混淆,用隔音符号《,》分开。如“拉车”,书写为“”;“大佛”写作“ta'fo”;“头发”写作“tóu'fa”等。 4.洋县方言有文白两读(即书面语与口头语)之别,如“尾巴”一词,文读“uei' pa”白读为“ri'pa”;“国家”,文读“kuo'tεa”,白读为“kui'tεa”等。 5.洋县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古语部分(主要是古汉语里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如:“怎么不言传(语)“i“玄乎(差一点儿)找错了”。“为何(什么)不去”i”这事与(和)你没关系”等,而古汉语中的名词保留较少。 6.口语中的爱称的单音词重叠,以及在名字的尾字前附加“老”字,表示亲呢、喜爱,在口头语中表现较多。如小孩的名字尾字是“波”即称其“波波”;叫“红梅”的称“梅梅”,叫“玉兰”的称“兰兰”,叫“建军的称“军军”等。境内东部、北部的丘陵、山区,常常在名字的尾字(词根)前附加“老”字,如把叫“文静”的称“老静”,叫“富贵”的称“老贵”,把“建彬”称“老彬”,叫“新荣”的称“老荣”等。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逐步普及,口语同书面语互相渗透,比较文雅的词语逐渐代替粗俗的口头语,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新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语言。特别是青、少年,书面语渗入口语较为突出。口语中许多生动的说法,如“踢皮球”、“滚雪球”、“抬杠子”、“胡折腾”、“把式”、“加夜班”等,常在报刊文章中见到,洋县话接近普通话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五 声韵调配合 1.普通话中声母为tε、tε'、ε的字,在洋县话中则转化为ts、ts'、s。 2.普通话中声母、,在洋县话一些口语词中则分别读为t、t'。 3.普通话声母中的 ,在洋县话的少数词中转化成Z。如普通话uan(软)、 uon(绒)、(褥)、(如),洋县话则读成zuan、zun、zou、zu。但是,多数地方和普通话是一致的,如(肉)、(人)、(扔)、(穰)、(绕)、(弱)、(染)等。 4.普通话齐齿呼韵母中的ia、iεn、iau,在洋县话的一些口语词中则加声母、如将ya(压)读为,将yan(淹)读为,将yao(咬)读为等。普通话合口呼韵母中的ua、uan、uan、uaη、an等,在洋县话的一些口头词中:则把u变为声母v。如将ua(袜)读成va,把uan(万)读成van、uan(文)读为van、uaη(望)读为van、uaη(嗡)读为vaη等。 5.单韵母u与t、t'、n、l、ts、ts'、s拼读时,洋县话常常读作ou。如tou(都)、t'ou(吐)、nou(努)、lou(路)、tsou(祖)、ts'ou(族)、sou(苏)等。 6.普通话韵母中的γ,在洋县方言的一些口语词中则转化成w。如普通话kr(胳)、k'γ(坷),在洋县话中读为kw、k'w。并且普通话中tsan(咱),而洋县山区读为,平川读为。 7.普通话声母中的ai、ao、ou、an、aη、ay、等韵,洋县话大部分加声母η)、如ηai(嗳)、ηao(熬)、ηou(欧)、ηan(安)、ηan(恩)、等。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