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的地方闹房兴唱,本地话叫“奉赠”。一对童男童女陪侍新人,后有十余人相送,领头的敬酒并领唱《祝酒词》,众人随和。词曰:“手捧银壶亮堂堂,一杯酒来敬新郎。新郎喝了这杯酒,閤家幸福喜洋洋;手捧银壶亮堂堂,二杯酒来敬新娘。新娘喝了这杯酒,早生贵子状元郎……”一直唱到十杯酒,都是祝贺吉祥之词。闹房的内容古今兼容,文野并存,主要有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讲恋爱细节、制定生育计划和避孕措施等。还有让新郎新娘合作做“戏”的,如:新郎舌头上顶一块碎纸,待新娘嘴一张开,递进去粘贴在上腭上,这叫“糊顶棚”。有的叫一人先行衔一颗水果糖,然后叫另一人去咬。这时,只要谁借故一挤,两人定会碰个满怀,轻者鼻尖对了鼻尖,脸蛋挨了脸蛋,重者头上碰个大包。类似节目很多,不胜枚举。 酬客 民间把结婚那天称“正日子”,要大摆酒席酬谢客人,款待上亲。上亲一席安排一个,其座位在上首,若有人误坐其位,就会落下“野舅子”的笑柄。陪上亲的都是当地较有名望的人物。每轮席前,支客站起来讲“酒令”,如:一言起动,连升×席,×府前,今天令郎公子新婚之禧,迎来了三党九族,八方尊亲。不辞辛劳,来到寒舍,送来了龙凤大礼,主东受者有愧,不受者带劫,只得请来管帐先生,一笔淡墨记在人情簿上。日后各府上若有婚姻喜庆,新造华堂,新贵人定要隔山挑土,慢步填情。新贵人在席前四礼叩进。主东房舍扁窄设席不恭,怠慢了宾客。不敬酒来,不成礼义;敬得酒来,怎耐盘中无好肴,杯中无好酒。望其各位多多担戴,开怀畅饮。各台登位!”令毕众人落座,新郎新娘打起转转敬酒,支客跑前跑后招呼。不时大喊一声“传煎壶来!”上菜的端着长木条盘连声“撞了——”门外吹鼓手一听就吹唢呐,上几道菜吹几遍。山里人厚道,登门是客,若客多地方少就排队等候,待有人离席便上前就坐,这叫坐“插脚席”。 现在酬客一般在婚后第二天,有的图利索,就近到饭店或酒家包席,依次照礼单上的花名册去请或送请贴。也有在自己家中办席的。婚后第二天,新人要拜己亲内戚,先亲后疏,先老后小。每拜一个,端盘子的就上前接礼。若礼钱太少,端盘子的连喊“高升”“再高升”直到满意为止。 客拜罢,新娘将事先准备好的鞋袜巾帕之类的物品,打发给姑舅姨表和出力最大的人。第二天,新娘下厨做一顿丰盛的好菜,招待被留下来的己亲和客人。 离娘家近的三天回门,远的等到来年正月。届时夫妇二人带上礼品,回娘屋看望二老及兄弟姐妹。有的家儿,舅母或小姨子刁滑,还要“收拾”新姑爷。如在汤圆或饺子里包上花椒面、辣椒面和盐,暗中舀在姑爷碗内,丈母娘并不责怪。新娘也不好意思出面干预,只能偷使眼色打手势。 现在只要领了结婚证,便得到法律的保护。但大都还要举行仪式,办几桌酒席,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在城镇青年中,旅行结婚和集体婚礼正在兴起。除了“招女婿”而外,婚后大多从夫居。如今,政府仍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 第二节 嫁女 岚皋有句俗话:“养女划不着,是个赔钱货”,意思是好不容易将女儿拉扯大,给了人家不说,还要置办陪嫁。至于陪嫁多少,视家境而定,富的可办几十台,穷的一口木箱一床草席。 姑娘出嫁,团转四邻都要拿些鞋袜、枕巾、脸盆、镜子、梳篦、干果之类“填箱”,陪嫁娘玩一夜,说唱耍笑,叙旧话别。半夜时分举行“辞祖宗”仪式,向家神叩头“哭嫁”。有首叫《小妹哭嫁妆》的民歌,首句要求连唱两遍,每段三句:“红日落西方,耳听门外闹嚷嚷,小妹哭嫁妆。哭声奴的爹,爹爹心似铁,女儿你舍得。哭声奴的娘,养儿养到这么长,而今要离娘。哭声奴的哥,哥哥陪嫁送的多,还望送送我。哭声奴的嫂,嫂嫂待人实在好,何日把恩报。哭声奴的妹,妹妹针线没学会,何日到一堆……”。 上轿要哥弟背,说是沾了娘屋的灰,就会带走财气。此时更要哭,有的还在哭词中夹杂一些感谢轿夫的话,以免路上出错。 抬陪嫁的人在路上有报路的习惯,前报后答,幽默风趣。如下坡前报“阳阳坡”,后答“慢慢梭”。遇刺架时前报“青蓬挂顶”,后答“扯烂了不要紧”等。途中两轿相遇,都要停下来互换礼品,一般为手帕一个。 70年代,女方要彩礼的条件越来越高,收录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用电器多为必备之物。近年来,此种风气已有收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