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民俗首页 | 西安民俗 | 宝鸡民俗 | 咸阳民俗 | 铜川民俗 | 渭南民俗 | 延安民俗 | 榆林民俗 | 汉中民俗 | 安康民俗 | 商洛民俗 | 杨凌民俗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吴堡县民俗风情大全 > 正文

吴堡县生活器用习俗(2)

2012-5-19 16:45:34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磨 境内流行石磨。分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磨盘上,磨直径为0.6米至0.7米左右,厚度为20厘米左右。上扇左侧三分之一的地方留有磨眼(粮食输入的孔道)。下扇中心安放磨轴(俗名磨钵脐),用木制,轴上套铁圈,上扇中心与下扇磨轴留有相吻合的圆眼。加钢铁圆圈,磨扇上下皆有瓜瓣形的磨齿排列,齿条深约50毫米,齿棱上尖下宽。上扇又称磨脑,在磨脑右侧安放磨杆,磨铁环套在上扇两侧磨把上即可掀动。这种磨较笨重。人力推磨比较辛苦,民间多用畜力推磨。主委用途是:磨小麦、高粱、豆类等面。进入70年代,集体购买磨粉机、碾米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近几年由于加工业责任制落实差,机器多毁弃,农民多使用碾、磨加工粮食。
    笸箩 罗面器具,用柳条编成。一般为圆形。口大底稍小,口径1米左右。
    罗床 俗称罗面架,筛面辅助器具。床身是两根木条,两端装木板为腿,形低投影似“井”。还有用树上自然生的叉形木,稍加修饰即可。形似“丫”。筛面时将罗放在罗架上来回推拉。
    罗 俗称罗子,筛面器具,圆形,由罗框和罗底组成。罗框通用柳木制做。罗底有粗细之分,料质优劣不等。用马尾、丝编织的粗罗底和铁丝编织的细罗底,料质较差;料质较好的是铜丝罗底。
    簸箕 普遍用柳条编制,有大、中、小多种规格。
    筛 俗称筛子,境内多用沙柳条、桑卜条编制,大小规格不等,多为圆形。编条紧密者为上品,用于淘米、麦。编条稀松者为次,临时存放薯类、瓜菜等。
    储放食物器具
    瓮和石仓是最基本的储粮器具。
    瓮 粗瓷制品。瓮内外多为黑青色。规格以斗划分,有:石瓮、l~8斗瓮;1石以上的瓮不多。瓮上均配有圆石盖。瓮是储粮最好器具。用泥密封石盖边沿缝隙,可以长期保存,不致生虫或霉烂。6~8斗以上的瓮多放原粮。6斗以下的瓮用来存放成品粮,或腌菜、做水瓮等。
    仓 俗名仓子,取石条件好的村庄,旧时富户多有石仓。用质量好的石板,经过加工做成,有正方、长方形。这种石仓容量大,密封不如瓮好。
    存放烹调原料的容具,有坛子和各种瓷罐、瓷钵,质料与瓷瓮相同。
    坛子 有三节坛、大肚坛、小盖坛。三节坛,形似瓮身磬口,容量与三斗瓮差不多;大肚坛,口、底两头小,肚大呈弧形,容量与二斗小瓮相近;小盖坛,与大肚坛相似,形体小,一般用于腌韭菜、葱叶、芫荽等调料。过去,农户用三节坛、大肚坛存酸醋。50年代前,食醋基本是靠家庭自行酿造。50年代后,普遍食用商品醋。现在,把坛子作为储粮、腌菜用具。
    瓷罐 小的用来送饭,大的储放调料。
    瓷钵 是家庭使用的桌上小型调料容器。形状多种多样:有简式、瓶式,有的上面制有手提单耳,还有四个钵同座连接在一起的组合瓷钵,另有似南瓜瓣形的瓷钵,上面带盖,形似瓜蒂。主要用于盛放油、盐、酱、醋等。进入80年代,逐渐为各种玻璃杯和细瓷杯取代。
    手提肩扛的器具,有布袋、箢篼等。
    布袋 旧式布袋,有黑山羊毛口袋,毛褡裢和线布袋。毛口袋分4斗、5斗、6斗三种。60年代开始,逐渐被麻袋和粗线布口袋取代。
    箢篼 俗名箢子。用柳条编结成的圆形和长圆方形的提粮用具。提梁用柳木加工成窄薄木板,曲成半圆形插进箢子两面对称边沿,用铁钉加固,柳条攀缠,结实耐用。这种箢子现在已少见。
    竹篮 60年代以来,从外地流入境内。有元宝形篮和长竹篮,部分户使用。
    量具
    传统量具有斗、升、合。多为木制品,形如棱台。
    斗 多是方斗,或口大于底,或底大于口,做一横木为提柄。一般容量为15公斤至20公斤。
    升 形似斗,容量为1.5公斤至2公斤左右。以斗定升。
    合 形似升。以升定合,通常是2合一体,中间分夹,每夹为一合。
    50年代以来,由于秤普及,斗、升少用;合,只在田间拌籽用。
    针黹器用
    一般针黹器具与他地相同,如针、锥、剪刀、顶针和木尺。另外,还有粉线,拨吊和熨铁等。
    粉线 在布料上打线的器具。袋内装色粉的小布包,中间穿一条可抽拉的线。
    拨吊 一种简单的捻毛线器具。由铁钩和木锤组成,呈倒“丁”字形。铁钩垂直装在木锤中间,使用时,将铁钩挂在线料上,用手拨动锤旋转,即可捻纺成毛线或麻绳。主要用于捻纺毛线。
    线柁 一种简单的搓捻缝合棉线的器用。
    楦头 即鞋楦、袜楦,木制品。按脚型做成的模具,鞋楦通常前脚、后跟分开。绱鞋用来撑起鞋帮;补袜底用的楦头是一个整体。
    熨铁 境内流行长柄熨铁,体呈扁棱锥形,用时尖沿衣物缝合处运行。
    70年代以来,鞋楦头、拨吊等器具,家户使用日益减少。
    居卧器用
    卧具:境内普遍习惯睡土炕。炕下面有三条洞,一为烧火煮饭烟火运行的坑道;二为冬天取暖所需。土炕散热慢,故有“窑暖一盘炕的”民谚。历来民间没睡床的习惯,个别户有一种单板床,只在夏季白天休息卧睡,或收放铺盖,故叫“铺盖床”。
    另外,还有被褥、席子等。
    被子 1950年前,普遍用土布被子、一般用红、蓝颜料煮染的土布作被面,也有自织的花蓝格土布作被面。被里多用浅灰色土布。中间壮棉花或驼毛,成人被子面积2米×1.6米。1950年以来,土布为市布取代。被面一般用红市布或花哔叽布,被里采用白市布。现在,新婚夫妇用丝绸被面。
    褥子 有大褥子、小褥子两种。大褥子相当于床垫,多以陈年棉絮和次质的新棉花填芯。一般用花条布、或小花布作面料,四周用黑布镶边。小褥子用一幅布料缝制,或者利用旧布作面料,一般给小孩铺。境内习惯一人一被。1950年以后,褥子才普遍使用。
    枕头 一般多取蓝布或黑布做枕皮,两头用红布或花布作枕顶,内用谷皮或荞麦皮填芯。旧前,新婚夫妇,娘家特意缝陪二人枕头。
    炕席 即席子。是土炕上最下边的铺垫物品。在60年代以前,民间所铺席子是妇女冬闲时间,用高粱荐杆破壳(水浸数日)削穰,用外壳皮根据炕的大小编织成席子。这种席子的特点是:美观、大方、耐用。进入60年代,配种高粱取代了土种高粱,个低杆粗不宜编织席子,遂买进芦苇席子取代。1940年前,贫者只铺炕席,常年卧席就寝。
    毡 有绵毡、沙毡(即山羊毛毡)两种。绵毡是绵羊毛制成,美观、大方、耐用;沙毡是山羊毛制成,多为灰黑色,毛质粗,次于绵毡。此外,还有一种牛毛毡,呈淡红色。由于牛毛少,其毡使用不普遍。毡是炕席上第二层铺垫,是最适合土炕的铺垫物品。可以防潮湿,保温性强,为人们所喜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吴堡县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吴堡古城 吴堡大同碛 吴堡横沟温泉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
吴堡县妙峰山 吴堡县黑龙山 吴堡县十里山
吴堡县红寨子山 吴堡县西梁山麓 吴堡县封侯圪塔
吴堡县摩天岭 吴堡县人雄山 吴堡县红山庙山
吴堡县猪头山 吴堡县桃花山 吴堡县龙凤山
吴堡县石城遗址 吴堡县红龙城遗址 吴堡县堡子峁遗址
吴堡县美食 更多
吴堡小吃:钱钱汤
吴堡小吃:绿豆小米稀饭
吴堡小吃:粉汤 吴堡小吃:羊肉烩菜
吴堡小吃:炖羊肉 吴堡小吃:酸菜抿挟
吴堡小吃:绿豆小米 吴堡小吃:钱钱汤
吴堡县特产 更多
吴堡县地方特产:吴堡谷子
吴堡县地方特产:绿豆
吴堡马铃薯 吴堡县地方特产:蚕
吴堡县地方特产:绿 吴堡县地方特产:吴
吴堡黄豆
推荐信息  
·岐山县岐山祝寿习俗
·临潼婚姻习俗
·略阳杀年猪吃泡汤习俗
·靖边闹秧歌习俗
·靖边人日常忌讳
·华县的衣食住行
·白河县元宵节
·石泉县春节玩狮子龙灯的习俗
·镇安回族的饮食风俗
·风趣的镇安婚俗
·绥德哭坟民歌
·绥德丧葬仪式民歌
·绥德丧葬习俗
·绥德暖窑习俗
最新更新  
·吴堡歇后语
·吴堡婚礼习俗
·吴堡葬礼习俗
·吴堡语汇
·吴堡县方言及方言词汇
·吴堡打醋坛习俗
·吴堡羊出行习俗
·吴堡验种习俗
·吴堡祈雨习俗
·吴堡送饭习俗
·吴堡动庄农习俗
·吴堡吃鸽虎习俗
·吴堡生产习俗
·吴堡县行旅出行习俗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俗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mins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