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前,本县山区只有仅容一人一骑的羊肠小道,平川田间、渠沿下、垣边小路,多崎岖凹凸;能走铁轮大车的大路,仅有县城与各镇之间的几条,且硬弯陡坡,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农村仅有“地老鼠”车(独轮手推车)、木轮马拉车(大车)。平民走亲访友、赶集赴会,都靠步行,携物负货,男人背褡裢,妇女提竹笼。作生意、搞运输靠“一根扁担、两只筐”,长途跋涉步步艰辛。从美原、老庙上县,要走一整天;从县城进西安,须两天;上兰州,要经十八马站。稍有耽搁,便得上月天。婚嫁、求医骑牲口,官家乘轿,豪绅坐轿车。直至50年代,很多农村人没有见过汽车。建国后,铁路、公路逐步扩展,现代化交通工具日益增多;60年代,自行车陆继增多,人力架子车、胶轮马拉车普遍通行。古老的木轮车被淘汰,马拉轿车、人力轿子绝迹。70年代,自行车遍布城乡,载人带物,轻快方便。搞运输有手扶、四轮、拖拉机;远游、进城,搭汽车、乘火车,两小时就到西安。80年代以来,自行车更多了,摩托车、面包车、小轿车、大卡车骤增,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人力车、马拉车,除农业收种外,已不作长途运输使用。 旧时远游人们都要找历书(历图)查个“黄道吉日”。以后普遍以“三、六、九,往前走”为出门的“好日子”。旅途中,关隘僻壤,常有土 匪出没,多人同行,互相关照,同出同归,有“同路不舍伴”之俗。 “出门三辈低”。沿途遇人,彼此谦让,态度和蔼。问讯时,视对方不同年龄、身份,唤以自谦的称谓。在未取得主人同意前,不能擅入他人家门。车辆相会,轻车避重车,重车避瓮车,小车避大车,彼此照应,顺利通过。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