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蒸花馍 以精制面粉做成各种“插花馄饨”,作为红白喜事及“送时节”的礼品食物,式样以狮、虎为多。凡拜年、看忙罢等,均以大圆“调和馍”或光光馄饨点梅花为主,即所谓“少看老,实心好”。元宵节的“眼眼馍”(亦称“脸脸馍”)、端阳节的“虫虫馍”和中秋节的“果子糕”(有的称“枣糕”、“糕糕馍”)讲究插花多样,则属“老看少,花枝俏”。结婚、看娃、贺寿、丧事中的奠礼馍均用插花,形式分人物、鸟兽、鱼虫、花卉多种。 设花饭 丧事中女婿、外甥对亡故长者献奠花饭。多用糯米粉、荞面粉制成猪、羊、兔、石榴、仙桃、瓜、菜等形状,彩色绘染,生动逼真,一碗饭一种,合成一桌八碗、十碗或十二碗。 婚丧筵席 一桌七座或八座(徐水以北与西北乡多为六座,俗称“开口席”),先酒后饭。酒席分凉菜、热菜。凉菜以所上菜多少分“五点梅”、“九器儿”、“十一镶”、“十三花”;热菜有“两品两拼盘”,各种炒菜少到八九道,多则几十道。现多增加全鸡、全鸭、全鱼、带把肘子等。饭席为“十全席”、“八碗一品(或火锅子)”、“十三花盖顶”等。此种肴馔,原只限于贺寿及父母丧事,后扩大到订婚、结婚、看娃、上梁、禫祭等。 三、住 乡民住宅讲究“四合头”院落,建筑物分布为上房、门房、两边厦房,均为砖木结构。俗云:“有钱先盖西北房,冬天暖和夏天凉。”盖房前首定庄基四至界限,如有两邻,则墙骑灰线,“先盖者压墙,后盖者压房(脊)”。墙多土夯而成。殷实之家盖房砌墙讲究一砖到顶,松墨刷面,白灰勾缝。盖房所用的椽、檩、梁等多以松木为主。上房称大房,为两檐滴水(即两坡流水),三开间或五开间,制梁旌板三页或九页,上写宅主及子嗣姓名、木瓦工大师姓名、建房年月日及处世治家立身格言铭文等。更富有者,院落分前后,建有后垂厅、后厦房、腰房、前厦房、门房。个别商贾富宦之家,数院毗连,分为正院、书院、马房院等。大房用于供奉先祖、待客或作仓廪。门房一侧安大门,余则用作喂养牲畜或磨房。厦房为一檐滴水(即单坡流水),两边各五开间或七开间,一般分隔成小室,供家人分辈居卧,余作厨房或存放家什。卧室多以土坯盘成土炕,冬季烧炕取暖。讲究卧室与厨房分设,亦有少数人家盘有灶连炕而居厨一室的。贫寒人家一般仅于院落单边盖厦房作卧室、厨房,门口盖高背厦房作牛圈、草房。县西北区及傍崖沿沟村庄,居住土窑洞者为数不少。合阳人平时省吃俭用,但有积蓄却不吝建房,花销颇大,故有“娶媳妇盖舍(音sha),提起害怕”的民谚。 建国后,贫苦农民分得住房,新居渐自兴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建房形成热潮,一个小家庭一座院落已成普遍现象。部分富裕户,开始建造平板房或两层楼房。城镇居民和干部建房,几乎一律为时兴小楼,居室陈设更加现代化。 四、行 旧时,百姓上路靠步行,贸易凭肩挑;农闲有专以毛驴代步“赶脚力”者,来往驮人、运货。富户人家“骑骡压马坐轿车”。民国20年(1931)后,始有自行车,群众称曰“洋马”,仅为市面阔人使用。建国后,农村自行车较快普及。1964年县城至渭南始通班车,继而县乡(镇)班车亦通。80年代,个体运输业兴起,大批小面包车投入客运;成千上万“小四轮”、手扶拖拉机既是生产工具,又兼脚力营运。家庭购买摩托车者逐渐增多。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