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端阳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端午节”。节前,蒸各式小花馍如艾叶大小,故名“艾馍馍”;包粽子,蒸甑糕,炸油糕,购绿豆糕,给女家送节。这天日出前割鲜艾枝,插于门窗。清早饮雄黄酒,并涂小儿七窍,以避毒虫。以中药白芷、苍术、胡芦巴等研粉,装成“香草包”缀于衣襟,以避疫邪。 看忙罢和追往会 每年夏收碾打完毕,亲戚携忙罢馄饨馍互相看望,互问收成,多为少看老,其招待仅次于“过年”,称为“看忙罢”。倘是婚后首次去岳父家去看忙罢,还得购买果品与酒。岳父家酒席相待,午饭后岳母还得摊煎馍(一种薄软面饼)、烙油饼等,请女婿“吃半晌”,喝“八宝米汤”。金水沟以西、乳罗山以北地区,女子出嫁后看三年忙罢,其后以上古会探亲视老代替看忙罢。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由樊庄起头,相继有12个村庄过会,至七月二十三日柳池洼会结束。会期不到者,即视为断绝亲戚关系,故称为“追往会”。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谓之“七夕”,是民间千百年来以妇女为主的节日。节前各家泡“巧芽”,长至尺许,以供娘娘神。“娘娘神”由妇女们仿造,用小口瓷(音hang杭)作腹、谷草扎制四肢,购置一空心泥塑粉面头或以白布制成头,戴凤冠、首饰,着霞帔、盛装,俨然端坐,名曰“巧娘娘”。设香案、摆贡品,供桌上列站蒸制的童男童女面人。“乞巧”开始,少男少女自取一支巧芽,放置水盆或水碗内,其倒影若像书、笔、手镯等,则视为“有福气”、“命好”;若像鞭、牛、针等,便视为“下苦的命”。老妇多借此拜神求孙,默念“献一豇豆,送子巷头(大门里道)。献一茄子,送一娃子。”亦有村姑数人叩头后伏地假睡,以求梦中神仙教以针工,名曰“度巧娘”。调笑娱乐,夜深方散。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节”。家家蒸糕及月饼送女家。婚后第一年尤为重视,女子娘家蒸糕必有石榴糕、碾砣糕,以示多子多福;男家必以酒席相待,呼朋唤友欣赏花糕,然后分切赠送邻里好友。入夜,农家多以月饼、瓜果献月、祭祖,无赏月之习惯。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日,俗称“十月一”。当日“鸡叫明”前,家家为先祖烧送“寒衣”、纸币,献饭多为馄饨。事前用黑、蓝、白等色纸,剪折成棉衣式样,内衬籽棉少许,即成“寒衣”。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过腊八”。传统节日食品为“腊八面”。将萝卜、白菜、豆腐、粉条、辣椒、葱等炒烩成臊子菜,盛于大盆贮之,称“腊八菜”。午间煮好面条后将腊八菜浇而食之,如此连续数日。今人腊八菜中多配以猪羊肉。此日讲究以腊八面喂鸡,有“鸡吃腊八面,天天勤下蛋”的谚语。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灶神上天”之说。是日,用粘牙的“糖瓜”供灶神,意在以糖粘其嘴,使“上天言好事”。俗曰:“灶神吃了糖,家事都吉祥”。旧时,凡在外经商、干公之人及熬娘家的媳妇,均须于此日赶回家,谓之“齐人口”。此日过后,各家即开始扫舍、清灶、蒸白馍,准备过年。祭灶神风俗今已废。 除夕 农历腊月月尽日晚,是全年最后一夜。这天先备好家庭数日所用之水、土(因为“破五”前家中不再允许进出东西),然后清扫各角落。午饭后,贴对联、门神,摆祖宗牌位,挂神轴,糊窗,贴窗花、年画等,将砍回的柏枝垛于院中。鸣放爆竹,迎神烧香。晚饭后,包饺子。晚间,全家人聚于长辈房中分吃果品,孩子们向长辈讨“压岁钱”,说说笑笑,或玩纸牌,同叙天伦,共渡岁尾,俗称“熬残年”。现在增添看电视春节晚会节目,至中央电台传来零点钟声,即鸣放爆竹,欢庆一元新始。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