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0年代后期,庵间房增多。 自80年代起,农村房舍结构变化较大。水泥板平房、两层小楼房日渐增多,内外装修也越来越讲究。 绕县城四关的庆家道、张家村、都家村、东关村、西关村及先锋村,居民住宅已成排连片,一般为两层小楼,装修美观大方,客厅、灶房、卫生间一应俱全。 本县人视盖房为人生头等大事。建国前至50年代初,人们盖房之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址定向,烧香拜神择动土吉日。立木之日,梁上贴红纸额子,上书“上梁大吉”。亲朋乡邻大多前来帮忙,主人则备酒席招待。安置头门时,门楣上贴“安门大吉”红纸额子。房屋落成,主人备席酬谢匠人(俗称谢匠),饭毕清算工钱。 新房一般都要过夏,以待彻底干透。迁入新居谓之“入烟”。“入烟”前鸣鞭炮,响铜器,备酒菜款待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60年代后,请风水先生、拜土地神现象逐渐消失。 五、起行 建国前,一般外出全靠步行,若遇婚嫁迎娶,新媳妇坐轿,其他客人坐轿车。富豪人家出门,讲究骡马轿车;普通人家只有逢年过节走亲戚,才坐搭席棚的硬轱辘大车。60年代,一般职工干部,大多使用自行车;普通人家,用自行车者为数很少。70年代,自行车开始普及。80年代,自行车户户皆有,多则三四辆,摩托车日渐增多,少数富户还备有家用小汽车。 六、用器 50年代前,农家用具摆设,一般尚实用,比较简单。用板柜、箱子放置衣物,立柜仅见于富裕人家。茶具、水壶、油灯、梳妆盒,放在单桌或带柜桌子上。水壶、油灯、酒壶皆为锡铁打制。点灯照明用棉油,晚上外出或浇地用四明灯(四周围玻璃)。来客招待用方桌,坐椅子或板凳。睡土炕,上铺苇席、粗布单子和被褥。灶房用器有水瓮、面缸、木桶、油罐、醋墩子、木盘、笊篱、菜刀。烧火用桐木风箱,煮饭用尺八铁锅,蒸馍用柳木圈笼,吃饭用粗大瓷碗。 建国后,日用工业发展,家庭用器日渐增多,油灯、水壶逐步被煤油罩子灯、电灯和暖水瓶替代,陶瓷饮具多被搪瓷用品替代。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小闹钟普及农家,大立柜、半截柜、写字台时兴,棉毯、毛毯为一般家庭常用。80年代,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鼓风机进入普通家庭,彩色电视机由城镇向农村普及。椅子、板凳被沙发替代,席梦思床流行,装饰灯具逐渐进入普通家庭。 七、礼俗 民国年间,乡里晚辈见长辈或朋友相遇,多行拱手礼;拜师学艺要磕头;外出向陌生人问路要自降身份行礼,否则,会遭冷眼相待,被斥为“少教”。建国初,小学生见父母或长辈,行少先队礼;现在,除丧葬大灵前磕头外,一般朋友、同学相见,大多握手问好;设宴请客,长辈坐上席,行酒由上席开始。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