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放后,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移风易俗,破旧立新。除祭奠祖先外,封建迷信活动大为收敛,陈规陋习逐步改观。拜年遗风尚存,但很少再行跪拜磕头礼,招待馈赠风气更加兴盛。街道、机关单位和城乡各户,张灯结彩,美化橱窗。贴春联、门画,装饰鲜艳夺目,面貌焕然一新,任人观赏评论。党政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互相团拜,恭贺新春。乡村组织社火、秧歌,给军、烈属和五保户拜年,送光荣匾、年画或糖果糕点,以示慰问。“大跃进”期间,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大年初一敲钟催工,强令社员搜积肥、背冰润田。职工干部送肥下乡,商店开门营业。甚至劝阻走亲访友,冷淡亲朋人际关系。副食品按人定量凭票供应,生活普遍困难,逢年过节难得吃点细粮,亲戚疏远,少有往来。文娱活动冷冷清清,春节无声无息。“文化大革命”中,强调破除“旧历年”,提倡吃“忆苦饭”。禁演传统剧目,社火只能装扮“样板戏”。以阶级斗争为纲,节日毫无热闹气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跃,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春节一年比一年隆重、热烈、红火。年三十晚举家团圆,欢声笑语,共度良宵。子夜零时,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年钟声响过,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清晨,祭奠祖先,叩拜老人。大人娃娃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从初一到初三,早餐由吃长面增加饺子、馄饨。午餐肥肉美酒,更加丰盛。走亲访友,络绎不绝。到处充满文明、祥和、安定的热烈气氛。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传统的社火、戏剧,还有电影、电视、录像,以及体育比赛。县、乡、村组织各类文艺会演、观摩,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增添无限乐趣。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