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小豆、巴山豆是本县杂粮之一,多与大米或包谷糁混合熬粥,称豆儿米汤、豆儿沫糁。也可煮成豆沙,施以糖蜜,蒸成豆沙包子,味道特鲜。巴山豆还是牲畜的优质饲料。 不论城乡,均爱食窝儿菜和浆水菜。晚秋,将散心白菜用开水微焯,施以椒料,置于缸内清水中,淹压足够时日即成窝儿菜,是农村越冬必备之菜。将芹菜、萝卜缨用开水微焯置于罐中,面汤浸泡,待其酸化后,即成浆水菜,是农村常年食用菜种。此外,农村入冬以后将大块猪肉用盐腌后,挂于屋梁上即成腊肉,全年可食用。 第四节 居住 建国前,富有之家和城镇居民多住瓦房,贫穷人家多住茅屋和窑洞。 瓦房有鞍间、厦房之分。屋脊居中,两面流水者称鞍间房,一面流水者称厦房。有些商贾绅士多住四合院,即:前有房后有厅,两边厦房相对,形成四方形格局。后厅亦称上房,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厅房,供奉祖先,两侧为卧室。瓦房多为土木结构。 茅屋四周为土墙,茅草苫顶,因不采楼亦无天花板,故保温性较差;加之窗户窄小,卧室与灶房同设一屋,卫生条件差。窑洞虽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穷人居住,多为炕、灶、家具集于一窑,烧炕做饭,火烧烟燎,排烟性很差,有些窑洞被熏得乌黑发亮,极不卫生。加之建筑简陋,因此茅屋失火、窑洞坍塌,伤亡人畜的事件时有发生。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居住条件迅速改变,不论城乡,砖木结构的瓦房比比皆是,有的勤劳致富者还修起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昔日的茅屋、窑洞已基本淘汰。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