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使人类由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产生语言,继尔可以使用双手,可以燧木取火,制造生产工具,世界因此改变了面貌。人类学家说,是劳动发展并强化了人类自身的能力。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既创造物质财富,又创造着精神财富,一切艺术都起源于劳动。 佛坪“锣鼓草”,就是源于劳动,而又还原于劳动的双向性产物,称它为劳动音乐亦可,或是音乐劳动,也无不妥。它像一棵深深扎根于山里的大树,枝青叶翠,花果同树,以其独特的迷人情致,美丽芬芳了很多年,很多年了。 哎…… 六月山里好红火哟,锣鼓呼锵满山坡哎! 薅草唱起锣鼓草哟,心中快活干劲多哟哎! 每年六月间,嘹亮的歌声和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满山飘荡,远近可闻,这便是“锣鼓草”。 [CHAAD]农谚道:“入误地一季,地误人二年。”意思是说,农业生产有极强的季节性,失误不得,那是关系一年生计的大事情。春天播种,夏季管理,秋天才能收获。一年之中,最忙的农活莫过于蒲草了。二进农历六月,包谷、黄豆茁壮生长,秧苗分拔节,草也一样,疯长不已。其时,若不尽快蒲草,草便抢去一应养分。禾苗即会被草吃掉。那时节,秧田的草要薅,包谷地的草要薅,其他农作物也需薅草.谓之“农活打架”,一家一户的人手,根本忙不过来。于是,人们联合起来,采用打歼灭战的办、法、今天薅这家的地,明天薅那家的田,效率极高,却也累人。为了结人们鼓劲助兴,活跃气氛,有善于唱歌的人。灵机一动,就唱起劳动号子—— 豌豆开花排对排哎,唐将班子打对台, 你是行家薅尽草哎,薅一股金水泛起来…… 骄阳似火,炎热逼人,蓦然响起的歌声,如吹来一阵清爽的凉风,人们来了精神、干劲倍增,一边蒲草,一边帮腔,气氛顿然活跃、热烈起来了,唱歌人喜不自禁,干脆挎鼓提锣,手握锣鼓槌,在田头地边巡回唱歌,每唱两句或四句一顿,锣鼓便或长呀短地伴奏,音韵和谐欢快,如此便形成了“锣鼓草”。很快,“锣鼓草”风行于整个山区,以至流传到平川一带,经久不衰。 唱“锣鼓草”的人,多是地方有名的歌手,嗓音洪亮,口齿伶俐,既唱传统的民歌,也唱即兴编就的新词,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比如.歌者发现某人没有把草根菇出来,立即唱道: 薅草莫薅连根草,一场雨过又活了。 烈日下面流大汗,竹篮打水白费劳。 如果大伙都薅得快,某人还拖在后面,歌者会即兴唱道: 大雁飞翔不离群,干活就要多鼓动, 莫学地角的懒蛤蟆,一步三停急煞人! 这一唱,逗得众人哈哈笑,落在后边的人,耳热脸红,不好意思拉下,就加劲薅草,拼力追上大伙;歌者继续唱—— 各位行家把劲添,眼看太阳出山边, 快快薅完这块地,到前面吃早饭。 早饭后,歌者待人们歇息得差不多了,呼呼锵锵地敲打起来,边敲边唱: 吃了饭来快上坡,莫在路上数脚窝; 人挨草长节令过,荒了庄稼划不着。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