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是民歌之乡。紫阳民歌是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是紫阳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流传至今的宝贵艺术遗产。 早在秦末汉初,紫阳先民就在汉水流域生存繁衍,汉水文化在这里从未断裂,而且影响很深。多移民所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决定了紫阳不仅有秦楚文化的沉淀,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紫阳民歌则有相当的封闭性,这封闭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这就使它保持了自己的纯洁性,避免了污染,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着。 紫阳民歌品类齐全,歌词朴实、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号子、山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皆十分丰富。其音乐风格大多有着较强的抒情性、叙事性和舞蹈性,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上世纪五十年代,紫阳民歌被省音协、省艺术馆和西安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工作人员发现后,迅速红遍陕西,成为历次全省群众文艺调演的精品节目,并多次获奖。六十年代,紫阳文艺工作者运用紫阳民歌首创了紫阳民歌剧这一新兴剧种,被列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七十年代,紫阳民歌进入鼎盛时期。1972年,由刘培森作词、李三存作曲的紫阳民歌《春到茶山一片新》被中央军委选送到福建前线对台广播。1975年7月,陕西省群众音乐活动经验交流会在紫阳召开,紫阳民歌成为全省民间艺术的一个典范。八十年代初,紫阳的文艺工作者经大规模采风,采录到紫阳民歌及民间故事传说数千件,整理后编印民歌10册800余首,故事传说5册。 1998年,紫阳县提出构筑文化旅游大县的发展战略,打造紫阳民歌品牌成为该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主攻方向。自1998年以来,连续举行了三届全县性的民歌大赛,同时,在历届安康汉江龙舟节和紫阳富硒茶文化节上积极推荐紫阳民歌。 2002年10月,紫阳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民歌之乡”,被省音乐家协会确定为“陕西省民歌创新基地”。2003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的称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