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武义同志生于1952年3月12日,祖籍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民兴村。先后就读于汉滨区五里镇民主小学、五里中学,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分配在安康市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84年被选调到新华社陕西分社当记者。现任新华社编委、国内部主任。
在33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共编辑和采发数万篇各类体裁的新闻稿件,有数百篇参考或公开报道被中央领导批示,给中央决策机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担任湖北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国内部主任、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期间,先后组织、指挥、协调了一系列国内重大战役性报道,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
在陕西分社当记者期间,万武义注重深入实际进行艰苦的调查研究,每年均有半年以上时间沉在基层。陕西省委曾于1985年对他予以通报表扬,省委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学习万武义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决定》;1985年6月新华通讯社发出《嘉奖令》,对万武义同志通令嘉奖,号召全社编辑记者学习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采访作风。
早在1981年合作采写的《陕西省再次出现鞭打快牛问题》系列调查;1982年合作采写的《秦岭山区120万群众口粮告急》等参考稿件,均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促使了有关问题的解决或推动了一个方面、一个地区实际工作的进展。
1984年冬,他深入秦巴山区采写的《对山区贫困现状应有一个基本估计》等四篇山区调查,中央主要领导先后四次批示。陕西省委把这四篇调查作为当年16号文件予以全文转发。
1986年6月,他冒着风险深入到偏远山区采写的《陕西商县发现一家杀人“黑店”》等一组三篇稿件,最早向中央报告了这个“黑店”两年共杀48人的骇人事件,受到了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表扬。
1987年6月,他深入陕西省宝鸡市调查采写的《宝鸡“初鸣”》等一组四篇调查,全面总结了这个市综合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被作为中等城市改革典型在全国推广。
1988年3月,他深入调研采写的《延川县多次变更统计数字的背后》等一组四篇报道,反映了农村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被国家统计局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1989年初,他冲破重重封锁,调查采写的《“吃喝专员”魏明生强拿硬要激起民愤》等一组15篇稿件,中央领导先后五次批示,被媒体广泛采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新闻界誉为舆论监督的一个范例。
万武义同志不畏艰辛,矢志不渝地走调查研究之路,在不同时期采发了一系列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多次受到总社和地方领导机关的通报表彰和嘉奖。
九十年代初,万武义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不断加强对国家通讯社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探索,在组织指挥报道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在日常报道和重大战役性报道中,表现出较高的综合指挥才能。
他任湖北分社社长期间,从地方分社的实际出发,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报道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湖北分社的整体报道质量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各分社前列,多次受到新华总社的表扬。特别是1998年在长江险段荆江面临分洪的关键时刻,万武义带领记者深入分洪区腹地日夜作战,及时向中央反映当时的雨情、水情、民情和专家意见,为中央最后决定“荆江不分洪”起到了参考作用。作为战斗员,他两个月直接采发各类抗洪稿件60多篇,《保卫大武汉》,《荆江保卫战》,《在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记江泽民总书记在湖北抗洪抢险第一线》等稿件受到国内主要媒体的广泛刊用。作为抗洪先进个人,他先后受到湖北省委、新华社、中宣部的表彰和奖励。
在任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期间,根据领导机关要求,万武义适时组织制定报道计划和报道口径,统一协调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报道,及时分析舆论情况,带领第8届协调小组共撰写了日报、周报、月报等190多篇文稿。特别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报道、建党80周年等重大战役报道中,协调有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中宣部领导和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在任国内部主任期间,他坚定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新华社党组的要求,不仅出色组织指挥了一年一度的“两会”国内新闻报道、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抗击非典、神舟系列飞船发射、青藏铁路通车、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四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而且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创新报道,为进一步增强新华社国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作出了不懈努力,整个国内部新闻报道工作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出新出彩。
不断创新中央新闻报道,突出权威性,增强贴近性,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中央新闻报道任务。在部委新闻报道上,注重开拓部委高端新闻资源,加大对重大政策和热点事件的跟踪分析,强化解读,突出时效性和不可替代性。整个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新华社党组的褒奖和肯定。
先后创办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服务专线、以金融证券和房地产为特色的财经专线和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社文专线。三条专线逐步明确定位,发挥各自特色,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条专线分别经营的“生活观察”、“财经聚焦”、“新华调查”等重点栏目,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
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报道形式,有效提升了“新华视点”、“新华时评”两个专栏的品牌影响力。“新华视点”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新华时评”2006年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在上级领导部门组织的重大主题和典型宣传活动中,万武义同志忠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精心策划,较好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动作”,有效地引导了国内新闻舆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他主张创建了今日新闻编辑室,随时启动应急机制,紧密跟踪事件进展,快速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他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和有较大影响的报道,曾有数十篇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或行业优秀新闻作品。其中,他编辑策划的《总理为农民讨工钱》,《连闯“红线”上钢厂毁田拆房惹民怨——关于常州铁本公司违规建厂调查》等五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工作间隙,他对新闻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不断探索新闻活动规律,撰写了《在表象真实的背后——谈宏观与微观的真实》、《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思考》等数十篇新闻理论研究文章。《试谈记者的调查研究》、《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被列为新华社新闻采编人员培训教材。
1998年湖北省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获得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2年被公安部聘为“特邀监督员”;2004年获得全国“森林奖”;2005年被中央治安委员会和中组部评为全国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8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万武义同志生于1952年3月12日,祖籍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民兴村。先后就读于汉滨区五里镇民主小学、五里中学,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分配在安康市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84年被选调到新华社陕西分社当记者。现任新华社编委、国内部主任。
在33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共编辑和采发数万篇各类体裁的新闻稿件,有数百篇参考或公开报道被中央领导批示,给中央决策机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担任湖北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国内部主任、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期间,先后组织、指挥、协调了一系列国内重大战役性报道,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
在陕西分社当记者期间,万武义注重深入实际进行艰苦的调查研究,每年均有半年以上时间沉在基层。陕西省委曾于1985年对他予以通报表扬,省委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学习万武义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决定》;1985年6月新华通讯社发出《嘉奖令》,对万武义同志通令嘉奖,号召全社编辑记者学习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采访作风。
早在1981年合作采写的《陕西省再次出现鞭打快牛问题》系列调查;1982年合作采写的《秦岭山区120万群众口粮告急》等参考稿件,均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促使了有关问题的解决或推动了一个方面、一个地区实际工作的进展。
1984年冬,他深入秦巴山区采写的《对山区贫困现状应有一个基本估计》等四篇山区调查,中央主要领导先后四次批示。陕西省委把这四篇调查作为当年16号文件予以全文转发。
1986年6月,他冒着风险深入到偏远山区采写的《陕西商县发现一家杀人“黑店”》等一组三篇稿件,最早向中央报告了这个“黑店”两年共杀48人的骇人事件,受到了时任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表扬。
1987年6月,他深入陕西省宝鸡市调查采写的《宝鸡“初鸣”》等一组四篇调查,全面总结了这个市综合体制改革的经验做法,被作为中等城市改革典型在全国推广。
1988年3月,他深入调研采写的《延川县多次变更统计数字的背后》等一组四篇报道,反映了农村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被国家统计局作为正式文件下发。
1989年初,他冲破重重封锁,调查采写的《“吃喝专员”魏明生强拿硬要激起民愤》等一组15篇稿件,中央领导先后五次批示,被媒体广泛采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新闻界誉为舆论监督的一个范例。
万武义同志不畏艰辛,矢志不渝地走调查研究之路,在不同时期采发了一系列报道,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多次受到总社和地方领导机关的通报表彰和嘉奖。
九十年代初,万武义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不断加强对国家通讯社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探索,在组织指挥报道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在日常报道和重大战役性报道中,表现出较高的综合指挥才能。
他任湖北分社社长期间,从地方分社的实际出发,创建了一系列新的报道组织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湖北分社的整体报道质量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各分社前列,多次受到新华总社的表扬。特别是1998年在长江险段荆江面临分洪的关键时刻,万武义带领记者深入分洪区腹地日夜作战,及时向中央反映当时的雨情、水情、民情和专家意见,为中央最后决定“荆江不分洪”起到了参考作用。作为战斗员,他两个月直接采发各类抗洪稿件60多篇,《保卫大武汉》,《荆江保卫战》,《在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记江泽民总书记在湖北抗洪抢险第一线》等稿件受到国内主要媒体的广泛刊用。作为抗洪先进个人,他先后受到湖北省委、新华社、中宣部的表彰和奖励。
在任中宣部新闻协调小组组长期间,根据领导机关要求,万武义适时组织制定报道计划和报道口径,统一协调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报道,及时分析舆论情况,带领第8届协调小组共撰写了日报、周报、月报等190多篇文稿。特别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报道、建党80周年等重大战役报道中,协调有力,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受到了中宣部领导和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在任国内部主任期间,他坚定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新华社党组的要求,不仅出色组织指挥了一年一度的“两会”国内新闻报道、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抗击非典、神舟系列飞船发射、青藏铁路通车、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四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而且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创新报道,为进一步增强新华社国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作出了不懈努力,整个国内部新闻报道工作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出新出彩。
不断创新中央新闻报道,突出权威性,增强贴近性,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中央新闻报道任务。在部委新闻报道上,注重开拓部委高端新闻资源,加大对重大政策和热点事件的跟踪分析,强化解读,突出时效性和不可替代性。整个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新华社党组的褒奖和肯定。
先后创办了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服务专线、以金融证券和房地产为特色的财经专线和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社文专线。三条专线逐步明确定位,发挥各自特色,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条专线分别经营的“生活观察”、“财经聚焦”、“新华调查”等重点栏目,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
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报道形式,有效提升了“新华视点”、“新华时评”两个专栏的品牌影响力。“新华视点”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新华时评”2006年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在上级领导部门组织的重大主题和典型宣传活动中,万武义同志忠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精心策划,较好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动作”,有效地引导了国内新闻舆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他主张创建了今日新闻编辑室,随时启动应急机制,紧密跟踪事件进展,快速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他组织策划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和有较大影响的报道,曾有数十篇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或行业优秀新闻作品。其中,他编辑策划的《总理为农民讨工钱》,《连闯“红线”上钢厂毁田拆房惹民怨——关于常州铁本公司违规建厂调查》等五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工作间隙,他对新闻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不断探索新闻活动规律,撰写了《在表象真实的背后——谈宏观与微观的真实》、《创新典型人物报道的思考》等数十篇新闻理论研究文章。《试谈记者的调查研究》、《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被列为新华社新闻采编人员培训教材。
1998年湖北省政府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获得第四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2年被公安部聘为“特邀监督员”;2004年获得全国“森林奖”;2005年被中央治安委员会和中组部评为全国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8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编辑:秦人
|